STUDYANDPRACTICEINTONGREN
No.5,2016SerialNo.81
备,人文底蕴厚重,堪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阳明心学三大传人之一李渭即诞生此间。李渭一生立志成圣,秉持“中和”与“为仁”的儒家思想,重视“躬行践履”的治学方法,在王阳明知行合一心学的基础上,实现了以行为先的突破,是贵州有名的理学家,曾获明神宗赐联:“南国躬行君子,中朝理学名臣”。李渭的上述思想与铜仁“厚德铸铜,仁义致远”的城市精神同属一脉,为我们打造武陵之都、仁义之城奠定了深厚的人文根基。就铜仁而言,建造绿色家园,就是要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美好生活的期待,引导干部群众涵养山之傲立苍穹、无欲
则刚的胸怀气度,效法水之善利万物而不争的上善德行,大力构建知行合一、以行为先的和谐社区。要强化绿色健康理念,围绕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和谐,从“一山两江四文化”的丰厚资源中汲取营养,创新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把包容宽厚、重情尚义、崇文重教、刚毅果敢、豁达旷逸的铜仁特质、铜仁性格融入建设“武陵之都、仁义之城”的全过程,推广覆盖到和谐社区建设每个角落,以促进社区建设生态化、社区服务人性化的成果充分展示弘扬铜仁“厚德铸铜,仁义致远”的城市精神。
(责任编辑:杨
冰)
空间“留白”与文化“补阙”
中共铜仁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许多朴素的生态保护思想,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佛教的“众生平等”等生态伦理观,为绿色发展提供了一些精神和理论的滋养。绿色文化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观念。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关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精神主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育绿色文化,树立绿色的生活方式。培育具有时代特征、体现贵州特色的绿色文化,提高绿色意识,不仅包括城市,而且还蕴含乡村。
城市不仅有政治、经济上的功能,而且有地域空间、文化价值上的属性。“留白”,原指在书画创作中力求作品画面、章法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的空白,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留白艺术延用于城市规划建设,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架构具有美学意蕴。“补阙”,匡补人的缺失之意,主要着眼于提升内涵、健全人格、完美形象,城市也有其物格,尤其要注意文化上的补阙。空间上的留白与文化上的补阙,二者应统一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也是共同建设城市生态的需要。源于古希腊字的“生态”,意指家或我
徐明忠
们的环境,是一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又被引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城市生态状况影响着人们的城市生活质量和水平,人们为保护和建设城市生态环境而努力,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之总和即形成城市生态文明。按照生态要求建构的城市生活,是一种具有绿色健康、节能环保特色的绿色家园式生活,它是城市生态文明在生活方式上的体现。也可以这样说,绿色生活方式就是符合生态建设发展规律的衣食住行方式,城市生活要注意空间“留白”和文化“补阙”。
现代城市空间从小区、社区到功能区的划分扩展,同样拓展了城市经营理念和城市生活方式,人们要求住得下、散得开,更期望居得好、环境美,因而要注意功能布局和山水园林的补缀,建设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关系,保障市民公共活动空间充足,提高城市生活的覆盖面、辐射度和影响力。不然,所推出和建造的某些绿居环境,可能只是造就部分区域、部分人群的绿色生活,即使它多么诱人和亮丽,
-8-
2016年第5期总第81期知行铜仁
STUDYANDPRACTICEINTONGREN
No.5,2016SerialNo.81
也只能是城市的孤岛,助长贵族式的生活。城市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共同体,需要全体市民共建共管共享,城市生活空间的妆扮是整体的和全局的,也是全民的和普惠的。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在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中,城市更要发挥引领作用。国家关于建设长江经济带的规划纲要也指出,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等大容量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合理确定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形态,促进城市发展与山脉水系相融合;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边界和开发强度,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因而,城市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需要全域生态支撑和纵横立体空间的架构。
人类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进步到现在的生态文明,在收获文明进步成果的进程中,更经历了许多不容复制的深刻教训,人们对早期工业化至今“谈黑色变”。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是人们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尺度。绿色文化在保持绿的基本色彩的同时,还得增抹健康、环保和和谐的底色。如果出现在花园式人居环境中垃圾污水横行、公众场合貌似文明人行为不端、户外休闲活动时挥洒环境印记,诸如此类,是与绿色生活方式格格不入的。城市的空间和环境需要文化的妆扮和修饰,城市文化对于城市健康发展至为重要,文化补阙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软实力,助推人文城市建设,也是对城市内涵和品格的提升。文化是城市的根,要延续好城市历史文脉,注重保护民族文化风格和传统风貌。比如,清镇职教城建成了以“贵山秀水忆乡愁”为主题的“乡愁贵州”公园,遴选了各种乡愁文化中经典记忆符号,变现最具代表性、历史性、故事性的景观、建筑、场景,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以及独特的基本市情,坚持文化自信,城市文化才能走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形成自己的城市精神。
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要求城市与农村互相“留白”,对“乡愁病”与“城市病”作文化“补阙”。当前,
贵州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以其特有的优势和探索,开启了贵州绿色生活方式时代。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城市既要做好自身生态系统的内循环,以绿色为基调寻求内涵式发展,更要与农村互联互通,得到农村绿色系统的支持,实现城乡聚集发展。绿色生活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人们的普遍实践,必须对不适应、不符合甚至是违背绿色发展理念的行为坚决纠正和彻底摒弃。大自然是人生活的原初环境,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生活的本初要求,建设绿色生活,需要回归自然,作复初之举,即如我们所作的空间“留白”及文化“补阙”。因此,要从尊重自然、亲近自然的基本功课做起,并当成城市生活的必修课,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时刻为自然做眼保健,为环境增保护带,还大地一片生机盎然,从良好自然生态中汲取生长的营养;同时,各地资源禀赋和文化个性不同,发展条件和利益需求不同,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还得有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理念,严戒以邻为壑、竭泽而渔等功利性、短期性行为,坚决落实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起收”的要求,绝不许出现“发展性破坏”以及“保护性补偿”的畸形现象。行为显露素质,文化铸就灵魂。天蓝、地绿、水洁、人和,是绿色健康生活的美好蓝图。
铜仁要做足山水文化、田园文化、养生文化、休闲文化等绿色化、精品化文章,将“绿色+”的理念贯穿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大生态与大扶贫、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等融合发展。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绿色生活行动,引导人们形成尊重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绿色生活中,使道德规范与道德行动相统一,大力彰显“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
-9-
(责任编辑:杨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