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问题形式的设计
2. 问题从形式上分有开放式问题与封闭式问题两种。
3. (一)开放式问题由于不需列出答案,故其形式很简单。在设计时,只需要提出问题,然后在问题下留出一块空白即可。唯一需要考虑的是这块空白留多大比较合适。在设计开放式总是时,要根据问题的内容、样本的文化程度、研究的目的等综合考虑。(参看样题)
4. (二)封闭式问题包括问题及答案两部分,其形式主要有:
5. 1.填空式(参看样题),即在问题后面划一短横线,让回答者填写。填空式一般只用于对回答者来说既容易回答、又容易填写的问题,通常只需填写数字。
6. 2.是否式(参看样题),即问题的答案只有是和不是(或其他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两种。回答者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一。
7. 3.多项选择式(参看样题)。即给出的答案至少在两个以上,回答者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一。这也是问卷中采用得最多的一种问题形式。而其答案的具体表达方式又有几种不同类型。
8. 4.矩阵式(参看样题),即一种将同一类型的若干个问题集中在一起,构成一个问题的表达方式。
9. 5.表格式(参看样题),它其实是矩阵式的一种变体,其形式与矩阵式十分相似。
10. 二、答案的设计
11. 首先要做到答案具有穷尽性和互斥性。
12. 1.穷尽性是指答案包括了所有可能的情况。如:
13. 您的性别(请选一项打√)
14. ①男 ②女
15. 对于任何一个被调查者来说,问题的答案中总有一个是符合他的情况的。
16. 2.互斥性是指答案相互之间不能相互重叠或相互包含。也即对于每个回答者来说,他最多只能有一个答案适合他的情况,如果一个回答者可同时选择属于某一问题的两个或更多的答案,那么这一问题的答案就一定不是互斥的。例如下列问题的答案就不是互斥的。
17. 您的职业是什么?(请在合适的答案号码上打√)
18. ①工人 ②农民 ③干部
19. ④商业人员 ⑤医生 ⑥售货员
20. ⑦教师 ⑧司机 ⑨其他
21. 在所列的答案中,“工人”与“司机”,“商业人员”与“售货员”都不互斥。
22. 其次,要根据研究的需要来确定变量的测量层次。不同的变量具有不同的测量层次,高层次的变量可转化为低层次的变量来使用。
23. 要确定所测变量属于什么层次,然后根据这一层次的特征来决定答案的形式。比如,如果我们要测量\"人们每月的工资收入\"这一变量,就应首先明确它属于定比的变量,是最高层次的变量。然后再根据研究的具体要求来决定采用哪种形式的答案。
24. 1.如果研究需要准确地了解每一回答者的具体收入,那么就可采用填空形式,即:“您每月的工资收入是多少?”
25. 2.如果研究想了解的是总体中人们的工资收入处于不同等级的分布情况,那么,就可把月工资收入转化成定序变量来测量,即:
26. “您每月工资收入落在下列哪个范围中?(请选一个)”
27. ①500元以下 ②501-800元 ③801-1500元 ④1500元以上
28. 3.如果研究只需要了解某一总体中的人们月工资收入水平处于全国平均水平(假设为100元)以下的比例,那么,就可以把月工资收入转化成定类变量来测量,即:
29. “您的月工资收入属于下列哪一类(请选一个)”
30. ①高于1000元 ②低于或等于1000元
31. 最后要注意问题的语言及提问方式。
32. 书面语言是编制问题的基本材料,要使问题含义清楚,简明易懂,就必须高度重视使用好书面语言。除了语言外,提问的方式对调查也有一定影响。语言表达和提问方式的几条常用规则,
33. 1.问题的语言要尽量简单。无论是设计问题还是设计答案,所用语言的第一标准应该是简单。要尽可能使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而不要使用一些复杂的、抽象的概念以及专业术语。
34. 2.问题的陈述要尽可能简短。问题的陈述越长,就越容易产生含糊不清的地方,回答者的理解就可能越不一致。而问题越短小,产生这种含糊不清的可能性就越小。
35. 3.问题要避免带有双重含义。双重含义指的是在一个问题中,同时询问了两件事情,或者说,一句话中同时问了两个问题。
36. 4.问题不能带有倾向性。即问题的提法和语言不能使被调查者感到应该填什么,这就是说不能对回答者产生诱导性。应保持中立的提问方式,使用中性的语言,要避免使回答者感到提该问题是想得到某种特定的回答,或是在鼓励他、期待他做出某种回答。
37. 5.不要用否定形式提问。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某些特殊情况外,人们往往习惯于肯定陈述的提问,而不习惯于否定陈述的提问。
38. 6.不要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这就是说,我们所问的问题都应该是被调查者能够回答的,或者说,被调查者都具有回答的问题,那么被调查者是无法回答的。
39. 7.不要直接询问敏感性的问题。当问及某些个人隐私或人们对顶头上司的看法这
样一些问题时,人们往往具有一种本能的自我防卫心理。因此,如果直接提问,往往引起很高的拒答率。因此,对这些问题最好采取间接询问的形式,并且语言要特别委婉。
40. 三、相倚问题
41. 在设计问题时,有的问题只适用于一部分被调查对象。而一个被调查者是否需要回答这一问题,常常依据他对于该问题前的另一个问题的回答来定。前一问题通常叫做过滤性问题或筛选性问题,而把后一问题叫做相倚问题。
42. 在问卷设计中,相倚问题的格式常如下例:
43. 您外出以来有没有遇到完全没有工作的情况?
44. 1.遇到过 遇到过几次?( )次
45. 2.没有遇到过
46. 有时相倚问题中又有相倚问题,其设计方法同上述情形是完全类似的。
47. 对于连续几个问题都只适用于一部分回答者,设计时往往采用跳答指示的方法来解决。如:您的户口是?
48. 1.城市户口
49. 2.农村户口(跳答题11)
50. 四、问题的数目和顺序
51. 1.问题数目的多少,决定着整个问卷的长短。一份问卷应包含多少个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要根据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内容、样本的性质、分析的方法、拥有的人力、财力、时间等多种因素而定。但一般来说,问卷越短越好,越长越不利于调查。根据大多数社会研究人员的实践经验,一份问卷中所包含的总是数目,应限制在一组的被调查者20分钟以内能顺利完成为宜,最多也不能超过30分钟。
52. 当然,不同的调查各方面情况都不会一样,可以根据上述总的原则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可适当做些改变。
53. 2.问题之间的相互次序也是问卷设计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如果不注意安排好问题的次序,不仅会影响到问卷资料的准确性,还可能影响到调查资料的顺利进行,影响到问卷的回收率。社会研究人员在长期的调查实践中,摸索出了安排问卷中各种问题的先后顺序的一般原则。
54. (1)把被调查者熟悉的问题放在前面;把被调查者比较生疏的问题放在后面。
55. (2)把简单易答的问题放在前面,把较难回答的问题放在后面。
56. (3)把能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容易引起他们紧张或产生顾虑的问题放在后面。
57. (4)先问行为方面的问题,再问态度、意见、看法方面的问题,最后问个人的背景资料。
58. (5)开放式问题放在问卷的最后。许多问卷常常以封闭式问题为主,同时附有一二个开放式问题,以收集定性的、丰富多彩的资料。要注意的是,这种开放式问题只宜放在问卷的最后,而不能放在其他部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