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黑龙江东方学院学部本科教学质量年报参考样例

来源:尚车旅游网


人文社会科学学部 2011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学部基本概况 1、历史沿革

学部创办于1993年,始称应用文科系,属专科层次,包含了涉外文秘等多个专科专业.2000年与黑龙江大学合作开始招收本科生.2001年正式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部,进行了专业的调整。目前学部的四个专业(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新闻学、法学)的发展历程如下:

专科:

从1993年8月起招收第一届三年制涉外文秘专业的专科生,2006年改为商务文秘专业,此间共招收14届专科生,2007年起不再招收该专业专科生。

本科:

2000年起,经省教育厅批准与黑龙江大学合作办学,开始招收第一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增设了涉外文秘及现代文字信息处理、新闻学两个方向,2001年增设了法学方向。

2003年,国家教育部批准东方学院升格为本科普通高等学校,东方学院开始独立招收汉语言文学专业及新闻学、对外汉语方向本科生.

2006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取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新闻学、对外汉语、法学被批准以独立专业形式招生。

2010年新闻学、对外汉语、法学三个专业取得了学士学位授予权. 2、专业及方向设置

人文社会科学学部目前共有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新闻学、法学等四个专业.

3、教学及其机构

学部组织机构设置如下:

汉语言对外 汉4、教师及学生文学教

语教研新闻学教研室 法学教研室 大学语文教研1

教学督导组 学部 主任 教学 主任 学生 主任 年级 主任 年级 主任

至2011年8月,人文学部四个专业本学年共有在校生 715人,其中07级144人,08级184人,09级189人,10级198人。

本学年专兼职任课教师共51位,师生比为1:14,其中高级职称占61%。 专任教师获得各种校级以上的荣誉13项。 5、主要领导信息 姓名 职务 出生籍贯 学职称 主要业绩 日期 杨庆辰 学部主任 1946.5 山东费县 历 本科 教授 在高校教书41年,讲授过近20门课程,曾任黑龙江大学图书馆馆长,现任黑龙江大学硕士生导师。 张东滨 部党总支书记兼学生副主任 1949.3 河北安平 本科 副研究员 多年在高校从事管理工作,曾任哈师大成教院院长。 孙利民 教学主任 1969。1 黑龙江牡丹江 研究生 副教授 从事教学工作8年及教学管理工作3年。发表论文7篇,主编教材或专著3部,主持或参与省级课题4个,获得国家级及省级学会优秀科研奖4项. 学部目前共有15 位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人员(包括学部领导、教学督导、各专业主任教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等),其中有教授 8 人,副教授2人。

二、学部办学定位及办学特色 (一)办学定位

从三表生源的实际情况出发,紧密结合社会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需求,利用一流的师资和其他教学条件将学生培养成应用性、技能型的专业人才。

(二)人才培养目标

人文学部各专业结合人文学科的特点,以“能说会写\"为核心,使教学有助于学生五种能力的提高,即:文字写作、语言表达、外语会话、电脑操作、团队精神与文明礼仪五种能力。以五种能力提高为共同目标并结合专业培养的差异性和市场需求,制订每个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能力指标体系,将学生培养成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踏实肯干的应用性、技能型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人

2

才。

(三)办学特色

1、构建了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了人文学科的“应用性课程体系+实践教学链+专业应用能力指标体系”即“理论+实践+能力”三维互动的教学模式。

2、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均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

3、实践、实训及实习等环节成效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来自实践部门的专家亲自讲授应用性课程,培养了学生的技能,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

5、汇聚各校优秀教师,让学生享有一流师资。 6、过程教学管理有效促进学生学习。

7、期初和期中教学检查制度是教学质量监控的有力保障。

8、教师量化考核是促进教师科研和教学能力提高及保障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

三、提高本科教学的举措与效果分析 (一)教师队伍

1.数量与结构:本学年专兼职任课教师共51人,职称结构如下:

所占比例外教1人2%教授13人25%教授13人副教授18人 讲师19人 外教1人 讲师19人38%副教授18人35%

副高职以上教师共计31人,占给学生上课教师总数的60%.

3

2.教育教学水平

从2010—2011第二学期的学生网上评教结果看,共47门课程,其中给予90分以上的课程共43门,占授课总数的91.48%。学生满意度较高.

3。教师科研能力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教师共发表论文22 篇,其中核心期刊4篇;编写出版教材及专著共2本。有两项课题结题。

4.教师培养培训

有一名任课教师到北大进修一年。 5.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

本科的专业课程共117门次,由教授授课的课程28门,由副教授授课的课程26门,共占课程总门次的46%,副高职以上教师占给学生上课教师总数的60%。为低年级授课的教授7人,副教授8人。

(二)专业与课程建设 1、教材建设

本学年使用规划教材、获奖教材共86册,选用近三年出版的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规划教材、重点推荐教材、精品教材等优质教材的比例为100%,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60册,获奖教材10册;省部级规划教材10册,获奖教材6册。

2.实践教学

主要在三个方面加强实践:

课堂教学增加实践环节。由任课教师在理论课教学大纲之外,制订课上实践教学大纲,实行双教学大纲要求.课上实践主要包括:学生讲课、分组讨论、实验实训、实践作业、考试改革(口试)等等推动学生动手动脑的教学过程,实现双边互动式教学,改变单边讲授、灌输的讲法。学部对此加以督促、检查、记载,并加以通报。

课后实践.学生会、团总支在学部与辅导员推动下,组织以教学和学习为中心的课后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外语会话演说比赛、学习型寝室比赛、打字比赛、课件制作竞赛、文明礼仪竞赛等等。通过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校外实践。很多课程任课教师在授课阶段即利用实践学时带领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校外实践。如实地摄影、采访等.

4

实习环节.各专业与知名企业或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获得专业能力的检验和锻炼.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到黑龙江大学出版社、朝阳小学及英立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进行实习.在出版社主要让学生熟悉“出版流程”及“编辑和校对”等方面的知识。而在“学校”实习可以为准备从事教育的学生提供平台。英立科技公司的网络编辑及文案策划工作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技能,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对外汉语专业以黑龙江东方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处为校内实训基地,辅导留学生,进行对外教学实践,综合提升学生的对外交流沟通及专业能力。新闻专业与哈尔滨日报社、黑龙江经济报社、黑龙江晨报社、黑龙江科技报社、家庭保健报、光明日报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最近,又将东方学院报建立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并正式挂牌。每个学生实习期间均可以在实习报刊发稿多篇,学生实习效果十分显著,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法学专业建立了高盛律师事务所、南岗区法院等稳定的实习基地,学生实习后,表现优异者已被实习单位录用。

(三)教学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

各专业构建了应用性课程体系+实践教学链+专业应用能力指标体系即“理论+实践+能力”三维互动的教学模式.

(1)汉语言文学专业

教学改革指导思路为: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主,培养复合型、应用性、职业型人才;突出应用,强化训练,注重培养实践能力;与考研、公务员考试、秘书证考试接轨;拓宽知识领域、加强文化修养,提高综合素质水平。

-—课程设置

·突出“专业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扩展学生多方面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开设专业任选课,兼顾“就业”与“考研,适应学生的多方面发展需求 ·外语多学时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

·课内开设“现代办公技术”课程,课外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把“读写说做”作为实践的中心环节,突出专业的“应用性”。

·在专业内开展读书活动并纳入教学计划

5

·增设每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把开设的全部课程的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分成三种类型:①专业理论知识课,如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等,实践教学的时数不少于1/3;②应用性的专业基础课,如公务文书写作等,2/5的学时用于实践环节;③专业技能课,如书法、摄影摄像技术、现代办公技术等,3/5的时间用于实践教学。并且根据各门课的特点,每位教师都制定了相应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根据这些方案,我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专业能力培养指标体系”。

--建立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设立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践中有所创新。

创新学分分为三级。就人文科学而言,在国家级报刊杂志发表千字以上文章,记 3 学分;在省级报刊杂志发表千字以上文章,记 2 学分;在校级和地市级报刊杂志发表千字以上文章记 1 学分。

——改革考核方式。

文学类课程正在启动“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新考核方式.考核范围广,自主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新闻学专业

贯彻应用型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训练,切实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课程设置

贯彻“公共基础课够用、专业基础课实用、专业课管用”的原则,强化了实践教学。

必修课,尽量缩减史论课,突出安排应用性强的新闻业务课.在15门必修课中,史类课只有一门《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理论课只有两门,即《新闻学概论》和《大众传播学》,其余12门课都是应用很强的业务课,涵盖了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新闻录像。广播节目制作、电视节目制作、广告节目制作、网络信息传播、新闻法规的制约等各方面的新闻业务,这些业务课的课时要相应的给以保障.

选修课,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就业本领.在专业限选课中,除了继续开设辅助性的新闻课、文学课、政治经济学、秘书学等课程外,还新开了《演讲与口才》、《公关与礼仪》,开演讲课和礼仪课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在就业时最短缺的口

6

语表达能力、文明礼仪表现和临时的应变能力。为使学生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在开计算机文化基础、应用基础之后,又开了现代办公技术。

—-教学方法

改“输入式”为“启发式”。师生互动、精讲多练,技能训练. --各门课程围绕“会写能说”进行应用能力的训练。

“会写”训练:书面作业,写作训练,从大一到大四形成浓厚写作氛围。 “能说”训练:强化课堂提问,组织课堂讨论,学生上讲台讲课,讲演或者是表演,锻炼口语能力。

——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教学

学生自办班报,自行组稿、编稿、排版,手抄出版。 做校报记者,写稿7篇记一学分。

学生到新闻单位实习,或作社会调查,成果可酌情计算学分. 学生为各级新闻媒体撰写稿件,发表的稿件按规定记一定学分。

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专任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组织读书活动,学生每学期读书3—5本,至少写出三篇读书心得,一、二、三年级学生每学期举办读书心得会1—2次.

-—毕业前的业务实习,成效显著

18周时间组织学生到省内外的新闻单位进行新闻业务实习,这实际上是学生的一次就业演练。由指定记者、编辑来带学生,并辅导学生发稿。实习后,学生发表的稿件就已经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法学专业 ——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彻底改变传统的精英化的课程体系,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的原则是不求全面,有所侧重;理论学够,突出实用;限制“必修”,增加选修,以法为主,兼顾其他。

在必修课程设置中,减少或压缩史论性、务虚性课程,适当淡化刑事方面的课程,加强考研和实践应用较多的民、商、经方面的法律课程的比重。增设司法实务方面的课程。将司法工作人员、律师的“司法讲座\"纳入计划,拉近学生与司法实践的距离.考研必考的法理和宪法课程适当地增加课时.

增加选修课的学时,调整选修课的门类,考虑学生就业,涉及民法、商法、经

7

济法较多,将民法、商法、经济法的一些重要法律制度,如物权法、知识产权法、人权保护法、公司法、企业法等列入选修课,在选修课中还较多的增设有关经管、文秘、公务员考试以及讲演学、逻辑学等课程,使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就业选择多学一点“本事”,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选择,坚持两重两轻。一是抓住主要课程教材中最基本的东西:基本原理、主要法律条文讲深讲透。一般的历史过程性的内容只做简单介绍,严格区分主次,将那些次要的内容一带而过.二是抓住应用性较强的部分,实践中用的较多的要多讲、多学、多练.贯彻精讲多练,全面推行“案例教学法”。

——考试方式

法学专业课考试全部采取口试方式,口试题覆盖面广,有利于督促学生全面复习,便于教师与学生沟通,深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

·法学专业课程实践活动不少于三分之一学时,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笔的实际能力。

·开设“读练工程”:将“天天读,天天练”作为技能训练,纳入教学计划. 堂堂诵,即专业课教师每次上课时首先指导学生朗诵教材中的上次讲课的重点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理解。由教师指导、点评,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技巧,同时也达到了复习的目的;

一天两句外语,由班级学习委员在每天上课前带领同学朗读两遍; 两天一条,即将任课教师选择的重要法律条文写在专用黑板上,记住背熟,纳入考试范围;

一周一案,每周由任课教师提供一个案例及分析,以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每月一书,制定统一的读书计划,包括文史哲等社会科学著作,要求学生每月不少于20万字书籍,并写出不少于1500字的读书笔记,安排课时由教师进行辅导,并于每学期末考试、评定成绩。

·每学期组织2—4次模拟法庭: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拟法庭让学生直接参与办案活动的全过程.具体操作法庭审判、法庭调解、调查取证、诉讼材料整理、司法文书制作等活动。

8

·写作训练:要求每门法学专业课程一学期写1—2篇论文或案例分析(不少于1500字)作为作业,由任课教师批改讲评,计入平时成绩.

·实习实训:建立实习基地和常年旁听见习点,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法庭审判,每学期不少于两次。组织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在校内外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由教师带队指导,定时定点,为群众无偿提供法律服务.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为毕业实习提供可靠的保证.此外,还聘请司法工作者来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

(4)对外汉语专业

从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入手,为适应国际经贸一体化和文化教育交流的需要,以汉语言文学为主体,实施汉语加外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并重,用新的教育理念,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构建与人才市场需求密切联系的专业结构体系和课程体系,提高毕业生就业和岗位选择的竞争力。

-—课程设置

建立以对外汉语为主体的、与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认证挂钩的课程体系. 英语课程多学时强化训练.

针对考研学生进行考前英语和专业课辅导。

——实践教学:通过模拟课堂-—帮学—-教学实习,这个实践的过程,使学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年级的学生开始接触专业课,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模拟课堂”的教学。学生分组备课,登台讲课,其他学生和任课教师点评。

三年级的学生去实习基地和外国留学生结成帮学对子。

四年级的学生去实习基地实习两周,完成听课、备课、上课、讲课全部实习过程。

2。教学内容、方法

(1)增强了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及每门课程的实践学时。

(2)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与本专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考试或考研,如秘书证、司法考试、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

(3)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师生的互动性.

(4)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增强教学效果。很多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增强了课程教学的生动形象性,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9

(5)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法:如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注重以实际案例分析为基础,提升到法律理论高度进行讲授.实用性较强的章节采用先案例分析,后讲授法学理论、法律规则的方式。

(6)采用留实践作业的方式,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如社会调查课让学生分组搞社会调查,并以多媒体方式做汇报,使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如:摄影课作业,让学生交摄影作品,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7)考试方式的改革:如法学专业的主要实体法和程序法课程的考试采用口试方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

3.教育教学研究

学部每学期均组织教师业务学习,通过教学录像、教学观摩、教学研讨、专家讲座、经验交流、工作总结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同时外派教师参加学术会议或进修,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四)教学管理 1.教学管理制度

学部制定了《人文学部过程教学管理实施细则》、《人文学部关于课程考核相关工作的规定》、《人文学部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管理办法》、《学部加强毕业实习报告管理的有关规定》、《学部教学管理运行要点》、《学部教学质量监控实施方案》等教学管理文件及多种管理检查表格,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保障起到了重要作用,二级管理逐步完善。

2.教学运行

教学运行有条不紊,有计划、有要求、有检查。

教学计划、开课计划、课程表三表一致,教师聘用严格考核,教学大纲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教学文件齐全,教师能认真履行职责,按要求开展过程教学管理,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较高,没有教学事故的发生。 (五)教学质量监控

1.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按照《学部教学质量监控实施方案》的规定,学部实行教学质量的全员全程监控。要点如下:

(1)建立了学部教学质量监控工作领导小组

10

(2)制定了学部督导工作条例 (3)建立了期初、期中教学检查制度

(4)制定了过程教学管理实施细则及检查制度 (5)全员全程听课制度 (6)教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

(7)学生填写无记名调查问卷及网上评教制度 (8)观摩教学

(9)教师聘任考核制度 (10)教师量化考核排名制度

(11)制定了学部的考试工作的规定和试卷命题及阅卷的审核、复核制度 2.质量监控落实状况

以上制度均在每个学期的实际工作中认真开展,起到了优化教师队伍、加强教学的各环节的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教学效果等重要作用。

(六)教学条件与利用

从大一到大三,每个班级均有专用教室。本学年的117门次课程中,有97门次课程为小班授课,占课程总数的82。9%。多媒体教室基本可以满足教学需要。图书馆各种纸质书籍、报刊齐全,电子阅览资源丰富,能够满足师生的教学、科研和学习需求.

实验室设置如下:

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现有2个实验室:现代办公技术实验室(1)、现代办公技术实验室(2)。面积约112平方米。仪器设备满足教学需要。总价值45万元.

新闻学专业现有5个实验室,即新闻编辑实验室、视频编辑实验室、播音录制实验室、摄影成相实验室、现代办公技术实验室。每个实验室的面积都在80平方米左右,5个实验室共470多平方米。学校为各个实验室购置了相应的设备,设备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

法学专业现有2个实验室:(1)模拟法庭实验室,面积145平方米.(2)刑侦法医实验室,面积65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为11.5万元,能满足教学需要。

(七)教学效果

11

1. 学生专业知识、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1)英语等级考试情况

学部本学年总体英语四级考试累计通过率为20。14%,六级过级率为3。65%。其中各专业过级情况如下: CET4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部 对外汉语 法学 新闻学 汉语言文学 07级过级率 21.62% 36.51% 4。35% 14.29% 2.70% 6。35% 4.35% 0。00% CET6 人文社会科学学部 对外汉语 法学 新闻学 人文学部四六级过级对比数据

CET4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部 对外汉语 法学 新闻学 汉语言文学 07大三累计过级率 21.62% 36。51% 4。35% 14.29% 2.70% 6.35% 4。35% 0.00% 08大三累计过级率 4。17% 45.07% 10.53% 3.70% 0。00% 4。23% 2.63% 0。00% 09大二过级率 12。82% 35.14% 13。16% 19.44% 3.85% 8。11% 2.63% 0。00% CET6 人文社会科学学部 对外汉语 法学 新闻学 以上为累计至2011年8月30日数字。

从以上对比数据中可以看出,对外汉语、法学、新闻专业的四、六级过级率有上升趋势。

(2)考研率

2011年学部07级学生总体考研率为19.44%,比06级学生总体的考研率7.75%上升了11。69个百分点。

各专业07级考研率如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为18.42%,对外汉语为26.98%,新闻学为4。76 %,法学为13.04%。

学生学习风气浓厚,考研率有上升趋势. (3)学生竞赛获奖情况

学生在课外科技、文化方面获得省级以上奖励7项,文艺体育竞赛方面获

12

得省级以上奖励2项。

2.毕业生就业

2011年学部07级学生总体就业率为94.44%,各专业情况如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为91.89%,对外汉语为95。32%,新闻学为100 %,法学为91。3%。

总体就业率较高。 3。校内外评价

东方学院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就业50强 学部被评为: 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校国家西部计划项目优秀组织奖 校考研优秀组织奖

四、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1、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研修及实践的机会十分有限,对教师成长不利。 应有计划给专职教师创造实践机会、参加会议及研修机会,并作出学部预算,形成制度,落到实处.为青年教师成长为双师型、高素质教师提供条件。

2、任课教师工作量要求每学期204标准学时,并且要承担班主任工作,加上过程教学管理的批改作业、笔记、核查试卷等工作,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加上各项工作与考核挂钩,要求较严,教师压力较大.教师几乎没有自修提高和科研的时间。

希望给老师们的标准学时适当减少。

3、人文学部各专业的社会需求特点是需求单位多但每个单位用量少,集中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很困难,而且在对外联系过程中缺乏经费,工作难于开展。

希望学校在要求各学部探索文科专业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径,并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践机会的同时,能够加大投入力度,以方便实际工作的开展。

4、由于文科各专业有自己的特点,对于文科实践或教改的衡量标准不应等同于理工科,应从文科人才的特点出发,采用适宜的方式进行能力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文社会科学学部 201

1年12月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