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河南省中小学教育需求分析

来源:尚车旅游网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                             教研探索

河南省中小学教育需求分析

郭春娜◆

【关键词】河南中小学教育

回归分析

薛 瑞李艳云

【摘要】本文分析了河南省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到了各级教育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河南省教育发展现状

河南作为一个人口大省,一直都在为转变成一个人力资源强省而努力。从1995年到2005年,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从85.6%上升到98.8%,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从15%提高到36%,升入普通中专和普通高中的比例从24%上升到45%。2005年,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4年,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教育经费总额从

1995年的128.9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57.95亿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教育

经费从1995年的62.7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21.22亿元。

但相对于GDP,河南省教育经费增速不太明显,1995~2005年间,教育经费总额占GDP的比重和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分别4.分析结果处于3%~4%和1.5%~2.5%,且2004和2005年两者都略有下降。与全为了找到影响河南省各级教育净需求率的主要因素,先以各级教育净国相比,从1998年开始,两者的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额逐年增需求率为因变量,人均学杂费和居民年可支配收入为自变量,利用3中的大,分别从1998年的0.15%和0.25%增大到2005年的1.20%和0.45%。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中qi表示第i级教育的净需求率(%),X1i同时,河南省拓展教育经费的渠道不广,教育主要靠政府负担,预算内教育表示第i级教育的人均学杂费(元),X2表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结经费占总经费的比重从1995年的49%上升到2005年的62%,而全国预算果如下:内教育经费占总经费的比重却从1995年的75%下降到2005年的55%。

二、河南省中小学教育需求分析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决定着劳动力素质的发展方向,研究一个地区的中小学教育需求,有利于为该地区基础教育供给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该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现利用统计局公布的一些数据对河南省中小学(除非特别说明,本文均指普通中、小学)教育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1.一些假设对河南省中小学作以下假设:假设1:小学和初中由于是义务教育,假设所有有效需求者都能入学;假设2:高中由于招生人数有限,并非所有有效需求者都能入学;假设3:未能升入普通中专或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中,有一半是高中教育的有效需求者;假设4:在校生有辍学的可能;假设5:中小学人均学杂费等于国家平均水平。

2.符号说明

下式中i取值为1,2,3,分别表示小学、初中和高中。

(1)可以从统计年鉴查得到的数据。quantity(it):河南省第t年第i级

学校在校总人数;enrollquantity(it):河南省第t年第i级学校招生总人数;graduatequantity(it):河南省第t年第i级学校毕业总人数;technical(t):河南省t年普通中专招生人数;primary(t):河南省t年适龄儿童入学率;Quan2tity(it):全国t年第i级学校在校总人数;Tuition(it):全国t年第i级学校学杂费总额。

(2)不能从统计年鉴查得到,但可以从(1)中计算得到的数据。enrollrate(it):河南省第t年第i级学校有效需求率;leaverate(it):河南省第t年第i级学校学生辍学率;q(it):河南省第t年第i级学校净需求率;X1(it):河南省第t年第i级学校学生人均学杂费;X2(t):河南省t年均可支配收入。

3.计算公式

(1)中的数据可以从统计年鉴查得,(2)中的数据可以根据(1)计算得到,公式如下:

根据假设1,小学和初中的有效需求率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对小学分析的回归结果中,LnX11和LnX2的系数都不显著,方程整体也不显著,拟合优度很低,只有0.07,说明学费和人均收入都不是影响小学需求的主要因素。

对初中分析的回归结果中,教育需求与学费和收入的关系是Lnq2=2.50-0.093LnX12+0.313LnX2,方程整体显著,LnX12和LnX2的系数也显著,无一阶自相关,回归模型拟合的很好,拟合优度R2=0.93,初中需求变化的93%可以由学费和人均收入的变化所解释,需求的价格弹性是

-0.09,收入弹性是0.31。

  高中的有效需求率等于初中毕业生中有相应的支付能力且愿意就读高中的人数占当年初中毕业生总人数的比重,根据假设2和假设3,计算公式如下:

对高中分析的回归结果发现,高中教育需求的价格弹性为正,这种结果是不正确的,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可能是遗漏了重要的解释变量,这个解释变量很可能是教育的预期回报率。同时,研究中也发现,中国教育的收益率是大学最高,大专次之,高中再次,初中最低(陈晓宇,2003)。由于中国较高的教育收益率,多接受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就能得到较高的工资,所以影响高中教育需求的主要因素还应包括教育的预期回报率,初中毕业生在决定是否就读高中时,会把以后就读大学的可能性考虑在内,而高中升入高等学校的总人数或高中的升学率都可以作为初中毕业生判断

以后就读大学可能性的一个依据。因此,可以在表3的(下转第67页)

54

12/2008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                             教学方法

“高三英语书面表达”如何有序提高

刘 颖◆

【摘要】书面表达在高考英语试题中所占分值比例很高,对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有极高的要求。因此,学生要想在书面表

达中拿到高分,就要进行合理、有序、扎实的训练,从而为英语总分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关键词】合理训练有序提高书面表达

从2005年起,全国部分省区的高考试题采舍去了听力部分,书面表达部分的分值提升为30分。学生要想得高分,书面表达是重中之重。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学习方法并受到了良好效果。首先,将高三年级的复习时间分为8~10月、11~1月、2~4月、5月四阶段,然后按计划分步训练。

第一阶段:学生每天要利用课堂的前10分钟练习写作,教师应拟定一些熟悉的话题让学生去写,比如Mymother,Myfather等等,这样学生才有话可说。在10分钟内学生能写几句算几句,可用两三天的时间写成一篇完整的作文。教师观察学生所犯错误,用5分钟时间讲2~3个典型错误,每周收起来批改一次。这一阶段要重点练习简单句的五种类型和一般时、将来时、过去时、完成时的主动与被动句式。

第二阶段:经过前三个月的基础训练,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功底,这时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训练高级句型与复杂句型:状语从句、非谓语动词、强调句等。时间与内容安排同上,仍是给话题作文,两至三次写完整一篇,但批改作文要以面改为主。面改一篇作文至少需要5分钟,既耗时又费力,每次至多能面改约10~15人。面改能让学生当场搞清自己所犯的错误,并记住正确的知识点,尤其适合中等水平的学生。经常面改作文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教师应将学生易犯的错误整理成教学笔记或写入教案,并注明学生姓名。在复习语法知识点时,将这些错误案例列举在黑板上,先由本人进行改错,然后大家集体改。如此下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会越来越强,进而改变学生被动学英语的局面。

第三阶段:此时进入全面提升阶段,书面表达要在半小时内完成,写作

内容按高考模式进行,但次数可以下降,一周写两篇,第二天上课要专门进行作文讲评。先由一位同学将自己的作文写在黑板上,请另一位同学上去修改,其他同学辅助改错。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进行句式转换,提高作文档次。例如,WhenIwaswalkinginthepark,Isawher.也可以改为Walkinginthepark,Isawher.(即状语从句改为分词作状语或独立结构,定语从句可改为分词作定语,或with的复合结构等),要记住therebe句型的典型错误:Therewerefivepeoplewaitedforthebus(were是谓语动词,waiting只能用非谓语动词,或者按照句型Thereissb.doingsth.来记),强调句与Itis+…+that…引起的主语从句的熟练区分。然后将参考答案抄在黑板上,研读文章的亮点,并让学生背诵。

第四阶段:这时已进入高考冲刺期,写作分类练习,即看图作文、通知、记叙文等逐一进行。写作练习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要求学生拿到文章先要进行四定位:定人称、定时态、定段落、定过度词。如果没有“四定位”过程,学生的思路可能是零乱的,想一句写一句,效果不好。这一个月内学生还要背会20篇左右各种题材的高考范文,尤其要背文章中的“亮点”。同时要熟练背诵50个重点句型和一些常用过渡词。

经过这四个阶段的训练,学生的写作已基本规范,要帮助学生调整考前心理状态,考前一周不写作。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学生经历了这一艰苦而有序的训练过程,心中自然踏实,紧张情绪也会随之下降。另外要强调卷面整洁,这也是得高分的秘诀之一。

(作者单位:陕西定边中学)

(上接第54页)自变量中增加上年高中升入高等学校的总人数或高中的升学率,仍以高中净需求率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X13:河南高

中人均学杂费;X2:河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河南上年高中升学率;X4: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

表4和表5的结果都出现了回归系数符号错误的情况,且X13和X2系数都不显著,把回归模型中的X13和X2都删除,仅以就读大学的可能性作为自变量,结果如下:

从表5和表6发现,仅以就读大学的可能性为自变量对高中教育净需求率进行的回归分析中,两个回归模型整体显著,回归系数也显著,无一阶

自相关,拟合优度较高,说明上年全国大学的招生人数和河南高中的升学率,都是影响高中教育净需求的主要因素,但表6中方程的拟合优度0.934要高于表5中的0.877,说明高中教育净需求率受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影响要高于受河南高中的升学率的影响,高中教育净需求率变化的93.4%能由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变化所解释。反应出初中毕业生在决定是否上高中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不是高中的学杂费和家庭的承受能力,而是高中毕业后就读大学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主要根据上一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招生人数来判断。

三、结论及建议

目前,河南省的中小学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相对于GDP,教育经费增速并不明显,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停滞不前。

2.拓展教育经费的渠道不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总经费的比重从1995年的49%上升到2005年的62%,而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总经费的比重从1995年的75%下降到2005年的55%。

3.高中供给总量仍然相对不足。2005年,河南小学升入初中的比例是98.8%,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是36%,低于全国7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高中供给量不足。

根据以上分析,建议河南省继续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同时,拓宽教育经费的渠道,增大高中的供给,缩小供需差额。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5-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陈晓宇,陈良焜,夏晨.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变化与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68.

[3]商江.关于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的粗浅认识和理解[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231-233.(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理学院;河南信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山东枣庄市薛城区实验小学)

12/2008

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