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
摘要:目前初中地理作业多用统一的练习册完成,缺乏融合乡土资源的练习作业,难以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从开展地理调查活动,培育人地协调观;创设地理情境,培育综合思维;独立设计旅行线路,强化区域认知和开展研究性学习,培育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列举了结合乡土资源的作业设计,以期发挥地理作业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乡土资源;地理作业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地理课程要围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课程标准也指出“能够立足家乡,运用多种地理工具获取区域信息,增进热爱家乡的情感”。[1]作业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起到育人的作用。本文就如何结合乡土资源设计地理作业,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如下思考:
一、开展地理调查活动,培育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指人们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人地协调观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尊重和保护自然、绿色发展等观念,滋养人文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3]。教师可以利用周末或者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家乡秀美山体的环境调查活动,实地调查锦屏山、孔望山(国家4A级景区)、花果山(国家5A级景区)等山体的环境状况,见表1。
表1家乡秀美山体的环境调查表
调查人员: 调查主题:环境污染情况 调查地点:锦屏山孔望山花果山 污染程度描述: 严重(垃圾遍地,配图片佐证) 较轻(垃圾桶周围等,配图片佐证) 很轻(数米内一点垃圾,配图片佐证) 为实现青山,你有什么建议: 调查完成后,师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分析连云港市青山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探究如何让家乡建设得更美好?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人地关系的领悟,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课堂完成后,鼓励学生积极关注家乡的环境,为实现绿水青山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的作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更是落实了教育育人的目标。例如:本校学生在假期游玩中看到锦屏山垃圾遍地,能够主动通过给报社写信,推动家乡环境的改善。苍梧晚报花了一个版面,展示了学生来信内容,记者实地考察的内容,收集的市民观点,现场清理过程及后续部门措施等相关内容[2]。
二、创设地理情境,培育综合思维
地理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综合思维指人们综合地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1]。教学中可以积极创设地理情境,设计地理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辩证、综合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例如:在七年级学习《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后,可以请学生阅读连云港的城市名片,分析连云港形成城市的有利因素有哪些?通过地理信息的文字材料阅读,引导学生展开综合分析(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资源
和矿产资源等),将连云港形成城市的有利因素落实到教材中聚落形成的有利条件,促进学生将实际生活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落实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该类作业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培育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独立设计旅行线路,强化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建立地理空间观念,认识不同的区域既各有特色,又相互联系,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增进对世界的理解,逐步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1]。连云港是位于34°N的海边城市,山水相融,旅游资源丰富。通过设计34°N旅行线路的作业,见表2,引导学生探究人们的生活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感受世界自然景观的复杂多样、文化生活的多姿多彩,促使学生观察和认识地理环境,体验和感悟人地关系,强化区域的认知。
表2 34°N旅行线路设计作业
作业设计内容 作业设计意图 34°N旅行线路 1.在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气候图中,找到34°N。描述34°N附近的地形和气候特点与差异。 2.设计34°N沿线的中国旅行线路或34°N沿线的环球旅行线路,并在地图上标注出来。 3.查找收集资料,了解并推断34°N沿线典型区域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特点。 4.A3纸打印或手绘、制作成1.以34°N连云港切入,可以围绕连云港展开,也可以是34°N沿线的中国旅行线路或34°N沿线的环球旅行线路。设计旅行线路,容易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与设计能力,体现绘制地图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对区域的认知。 2.找到、描述、设计、标注、查找、推断这些词语明确了作业的要求,利于学生通过地理实践活动,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增强信息运用、实践操作的能力。 3.作业的完成提交,需要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资料,综合考虑后设计完成,整个过程培养PPT或根据成果录制小视频。 了综合思维能力,多方面培养了核心素养。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育地理实践力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 探究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地理的研究性学习更容易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巧用乡土资源,让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探究发生在身边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知行合一,乐学善学,不畏困难的精神,从而培育地理实践能力[3]。在七年级学习《海陆变迁》后,可以开展“透过地名探究连云港海陆变迁”的研究性学习作业[4],见表3。
表3 透过地名探究连云港海陆变迁的研究性作业
作业目标 探究连云港海陆变迁的实例 实现 1.教师提供地名:孔望山,郁州路,板浦,新浦、徐圩、海头、赢洲路等。 2.调查形式:查找图书馆地方志、查找网络资源、走访街坊邻居或家里长过辈、利用节假日同学结伴或与家长一起走访、考察具体地方,分析地名的由来。 程 作业成果 至少选择三个地名,写出其由来,感受连云港海陆变迁的历史。 作能否通过地名描述连云港的海陆变迁历史,能否找到更多的地名或历史故事业评价 或其它实例说明连云港的海陆变迁状况。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考察,感悟到了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了解了这些地名背后,反映出连云港市区所在地曾经是海,强化了海陆变迁的认知。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还大胆的猜想,《西游记》中的东胜神州傲来国的花果山,是否为现在连云港的花果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去求证,东胜神州为明代连云港的海宁州,《西游记》中花果山的原型就是连云港的花果山。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去研究分析生活,学生觉得所学知识与他的生活很接近[5] 。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探究地理现象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增强信息运用、实践操作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行动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综上所述,创设真实情境,融合乡土资源的地理作业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人地协调的观念,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这样的作业设计既能让自主地去学习探索,联系所学内容学以致用,又能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构建指向核心素养的地理作业设计,巧妙地融合乡土地理资源,会让地理作业作品化、活动化甚至生命化,真正做到学生活中的地理,用地理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切实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6.
[2]吉安贤.秀美锦屏山,垃圾煞风景[N],苍梧晚报,2022-2-25.
[3]陈铃.基于乡土资源的地理实践力培养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8):44-46. [4]李洁,陆家铭.实践力素养指导下的初中地理生活化校本课程的构建探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8.
[5]唐铭鸿.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初中地理课堂作业设计研究——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D].广州:广州大学,2022.
作者简介:潘萍桂,中学一级教师,曾获连云港市优质课一等奖。
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