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课程《孟子》精讲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1 课时 年 月 日 课题 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掌握写法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 教学过程: 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二次备课 《孟子》卷一(1-7) 课型 国学 一、 导入新课:孟子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修身养性,积极入世; 面对当时战乱的世道,他感到不满,于是就构建出他的理想王 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他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倚马万言;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二、 学习重点句 文档
实用标准
1、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翻译: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 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 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2、 教学过程(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翻译: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 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要统一天下就像在 手心里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二次备课 文档
实用标准
3、 翻译:所以由近及远地把恩惠推广开去,便足以安定天下。不这样,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 4、反复诵读,能够背诵。 三、总结本课知识点,布置作业 说与写 1、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2、结合自己或者身边这样的故事,写一段自己的认识。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文档
实用标准
教 学 后 记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2 课时 年 月 日 课题 《孟子》卷一(1-7) 课型 国学 文档
实用标准
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掌握写法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 教学过程: 三、 导入新课:复习旧课,重温孟子魅力 四、 学习重点句 4、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翻译: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 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 5、 翻译: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于头顶着、背负着物件在路上行走了。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二次备课 文档
实用标准
成语有: 明察秋毫,缘木求鱼,寡不敌众 4、反复诵读,能够背诵。 三、总结本课知识点,布置作业 二次备课 文档
实用标准
说与写 1、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2、结合自己或者身边这样的故事,写一段自己的认识。 教 学 后 记
文档
实用标准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3 课时 年 月 日 课题 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掌握写法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两节课我们把第七章节的重点文句疏通了一遍,这节课我们来讨论本章节的实际意义。 二:问题导学 1.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的其他篇目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 2.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样获得齐宣王的信任的? 3.“王笑而不言”,为什么?孟子是如何让齐宣王去“大欲”的? 三:自主探究 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文法导析 1.善用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 运用比喻,使文章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如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 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二次备课 《孟子》卷一(1-7) 课型 国学 文档
实用标准
舆薪”来突出齐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2.排比的运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 排比的运用,首先形成文章参差错落之美,又声调铿锵,富于音 教学过程: 乐性,既在内容上对文章进行拓展,又突出思想,加强感情,使文章气势丰沛。如“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等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以简御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 3.善于作适当的神态描写,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这是古代散文中,尤其是诸子散文中难得的好的文学笔法。如孟子引导齐宣王说出“大欲”时,齐宣王“笑而不言”,这一笔写出齐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孟子》中的另一个成语“王顾左右而言他”也是这样,逼真而传神。 四、技法导练 导练目标 二次备课 文档
实用标准
请自定论题,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段文字,来表明你的认识与感受。 ↓不为与不能 ↓《齐桓晋仁政蓝图文之事》 ↓制民之产具体措施施行教育 五、作业:收集话题集锦: 不忍之心物质精神 保民而王 (1)提示:“忧与乐”“胸怀”“理想”“面对挫折”“思想的魅力” (2)提示:“尊老爱幼”“孝”“亲情”“人间真爱”“感恩” 教 学 后 记
文档
实用标准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4 课时 年 月 日 课题 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谈谈“何为快乐”?(学生讨论,师明确)。孔孟这 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二次备课 《孟子》卷二梁惠王章句下(一、二) 课型 国学课 样的伟大的思想家又是如何看待“快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 去了解伟人的思想。(引出《梁惠王章句下》) 二、学习重点句 1.自由朗读(一) 2.展示重点句: ①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翻译:(孟子)问道:“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宣王)说:“(自己欣赏音乐)不如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 文档
实用标准
更快乐。” ②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翻译:(孟子又)问:“跟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而快乐,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宣王)回答:“不如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3.生齐读 4.生自由背诵 5.全班诵读 三、小结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快乐需要与人分享。以后我们应该多 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 二次备课 文档
实用标准
教 学 后 记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5 课时 201 年 月 日 课题 《孟子》卷二梁惠王章句下(一、二) 课型 国学课 文档
实用标准
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快乐需要和别人分享,那孟子通过这个事例要告诉宣王什么为政之道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梁惠王章句下》 二、学习(一)的重点句 1.自由朗读(一) 2.展示重点句: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翻译:如果现在君王能和百姓同欢乐,就能统一天下了。 3.生齐读 4.生自由背诵 5.全班诵读 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二次备课 文档
实用标准
三、学习(二)的内容 1.自由朗读(二) 2.师简单解释(二)孟子的主要思想。 3.全班齐读 4.小组诵读比赛 三、小结 二次备课 这节课我们知道孟子借生活事例来劝告宣王为政要“仁”的 思想。只有使百姓安居乐业,百姓才会拥戴统治者,国家才会更长久地统治下去。 文档
实用标准
教 学 后 记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6 课时 201 年 月 日 课题 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二次备课 《孟子》卷二梁惠王章句下(三) 课型 国学课 诵读《梁惠王章句下》(一)、(二)的重点句子导入。“仁” 是孟子学说的核心,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梁惠王章句下》(三), 去感受这位思想家广阔的胸襟。 二、学习重点句 1.自由朗读(三) 2.展示重点句: 文档
实用标准
①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 翻译: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份侍奉小国,…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分侍奉大国。 ②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翻译:以大国身分侍奉小国的,是以天命为乐的人;以小国身分侍奉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人。 ③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翻译:以天命为乐的人安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安定自己的国家。《诗经》说:‘畏惧上天的威灵,因此才能够安定。’ 3.生齐读 4.生自由背诵 5.全班诵读 三、小结 圣人的智慧确实令我们拜服。我们应该要多读这样的古诗文,了解古仁人的思想,明白为政之道。 二次备课 文档
实用标准
教 学 后 记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7 课时 2013 年 月 日 课题 《孟子》卷二(四-五) 课型 国学课 文档
实用标准
三维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仁者心怀天下,而我们的孟子就是这么一位仁者,我们一起来看看孟子是如何心怀天下,又是如何将仁政推广开来的呢? 二、学习重点句1 1、原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翻译: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的,百姓也会以国王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的,百姓也会以国王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和天下之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3、延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反复诵读 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二次备课 文档
实用标准
二、学习重点句2 1、原文: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2、注释: 鳏:guān 3、翻译:失掉妻室的老年人叫做鳏夫,失掉丈夫的老女人叫做寡妇,没有儿女的老人叫做孤独者,死了父亲的儿童叫做孤儿。这四种人是社会上穷苦无靠的人。 4、延伸: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二次备课 文档
实用标准
5、反复诵读 教 学 后 记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8 课时 2013 年 月 日 课题 《孟子》卷二(四-五) 课型 国学课 三维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文档
实用标准
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二次备课 我们学习《孟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孟子为人也有所了解, 他和孔子的敦厚不一样的是,他的言辞是比较犀利的,非常善辩,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 二、学习重点句1 1、原文: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2、翻译:王如果喜爱钱财,能跟百姓一道,那对于实行王政来统一天下有什么困难呢? 3、延伸:国富与民强 4、反复诵读 二、学习重点句2 1、原文: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2、注释: 文档
实用标准
士师:古代的司法官,其下有“乡士”“遂士”等属官。 3、翻译:假若管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级,那应该怎么办呢?王说:“撤掉他!”孟子说:“假若一个国家里政治搞得不好,那 又该怎么办呢?”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4、点拨:孟子的辩才 5、反复诵读 二次备课 教 文档
实用标准
学 后 记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9 课时 2013 年 月 日 课题 《孟子》卷二(五-六) 课型 国学课 三维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二次备课 文档
实用标准
我们学习《孟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孟子为人也有所了解, 他和孔子的敦厚不一样的是,他的言辞是比较犀利的,非常善辩,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 二、学习重点句1 1、原文: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2、翻译:王如果喜爱钱财,能跟百姓一道,那对于实行王政来统一天下有什么困难呢? 3、延伸:国富与民强 4、反复诵读 二、学习重点句2 1、原文: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2、注释: 士师:古代的司法官,其下有“乡士”“遂士”等属官。 3、翻译:假若管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级,那应该怎么办呢?王说:“撤掉他!”孟子说:“假若一个国家里政治搞得不好,那 又该怎么办呢?”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4、点拨:孟子的辩才—请君入瓮 笑话:你是人吗?是!你是女生吗?是!你是学生吗?是!你是未成年人吗?是!……你是猪吗?是!哈哈 文档
实用标准
5、反复诵读 二次备课 教 学 后 记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10 课时 2013 年 月 日 课题 《孟子》卷二(七) 课型 国学课 文档
实用标准
三维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人成虎的故事大家都有听说,人言可畏的道理大家都懂,是不是大家都这么说就一定对呢?孟子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二、学习重点句1 1、原文: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2、翻译:我们平日所谓的“故国”,并不是那个国家有高大树木的意思,而是由累代功勋的老臣的意思。 3、延伸:累臣—郭子仪 辅佐大臣与皇权的矛盾 4、反复诵读 二、学习重点句2、3 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二次备课 文档
实用标准
1、原文: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2、翻译: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了解,;发现他真有才干, 再任用他。 3、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4 、翻译:全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了解,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 5、延伸:儒家用人之道,明君的用人故事 6、反复诵读 二次备课 文档
实用标准
教 学 后 记
文档
实用标准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11 课时 2013 年 月 日 课题 《孟子》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八—十) 课型 国学课 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仁者心怀天下,而我们的孟子就是这么一位仁者,我们一起来看看孟子是如何心怀天下,又是如何将仁政推广开来的呢? 二、学习“梁惠王章句下”(八) 1、学生诵读。 2、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内容。 3、帮助学生区分“弑”与“诛”的含义。 4、拓展夏桀与商纣的故事。 三、学习“梁惠王章句下”(九—十) 1、学生朗读。 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二次备课 文档
实用标准
2、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原文意思。 3、翻译重点句子“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亦运而已”。 4、延伸:孟子的仁政思想主张: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四、诵读。 二次备课 文档
实用标准
教 学 后 记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12 课时 2013 年 月 日 课题 《孟子》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十一—课型 国学课 文档
实用标准
十二) 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检查学生背诵重点句子的情况。 二、学习“梁惠王章句下”(十一) 1、学生朗读原文。 2、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原文。 3、再次诵读。 三、学习“梁惠王章句下”(十二) 1、学生朗读原文。 2、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原文。 3、再次诵读。 4、翻译重点句子: 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二次备课 文档
实用标准
原文: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翻译: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将怎么对待你。 5、延伸:成语“出尔反尔”的古今意义及其运用。 6、反复诵读 二次备课 文档
实用标准
教 学 后 记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13 课时 2013 年 月 日 课题 《孟子》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十三—课型 十五) 国学课 文档
实用标准
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诵读重点句子; 2、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3、拓展延伸,运用孟子智慧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诵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思想,感悟孟子智慧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 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二次备课 文档
实用标准
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继续感受孟子的仁政思想广泛体现。 二、学习“梁惠王章句下”(十三) 1、学生朗读原文。 2、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原文。 3、再次诵读。 二次备课 文档
实用标准
二、学习“梁惠王章句下”(十四—十五)) 1、学生朗读原文。 2、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原文。 3、再次诵读。 4、翻译重点句子: A 原文“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 B “君子创业垂统……则天也。” C “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 5、反复诵读。 教 学 后 记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14 课时 2013 年 月 日 课题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2.16 课型 国学课 文档
实用标准
三维目标: 1、能大概理解内容大意,识记重点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地诵读,并逐步达到熟读成诵的要求。 3、感悟孟子思想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提高文化知识修养; 教学重点:达到熟读成诵的要求 教学难点:积累经典文化知识,提高知识修养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诵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仁者有广阔的胸怀,而我们的孟子就是这么心胸广阔,闪烁着智慧阔达的光芒。现在,我们一起看赏读孟子对于人际关系之间平等、纷繁的看法。 二、初读:出示章节内容 1、学生自读 2、同桌互读 3、老师范读 4、老师指名读 5、学生齐读 三、诵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流利通畅。 要求:1、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章节大意。 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二次备课 文档
实用标准
四、理解重点章句 1、曰:“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也。” 翻译:乐正子说:“那便不能叫”超过“,只是前后贫富不同罢了。” 2、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 翻译:一个人要干件事情,是有一种力量在支使他;就是不干,也是有一种力量在阻止他。干与不干,不是单凭人力所能做到的。 五、学生谈体会,分享感悟。 六、反复诵读。 二次备课 文档
实用标准
教 学 后 记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15 课时 2013 年 月 日 课题 《公孙丑章句上》3.1 课型 国学课 三维目标: 1、能大概理解内容大意,识记重点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地诵读,并逐步达到熟读成诵的要求。 文档
实用标准
3、感悟孟子思想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提高文化知识修养; 教学重点: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教学难点:积累经典文化知识,提高文化修养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诵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出色政治家必须有锐利的眼光,一个当机立断的心和洞悉事态发展的能力。要圆滑不死板,更要有自己的决心和原则,有自己的理念和方向。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孟子是否具备出色政治家的素质。 二、初读:出示章节内容 1、学生自读 2、同桌互读 3、老师范读 4、老师指名读 5、学生齐读 三、诵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流利通畅。 要求:1、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章节大意。 四、理解重点章句 文档
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二次备课 实用标准
1、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翻译:纵有聪明,还得趁形势;纵有锄头,还得待农时。 2、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翻译:国土不必再开拓,百姓也不必再增加,只要实行仁政来统一天下,就没有人能够阻止得了。 五、学生谈体会,分享感悟。 六、反复诵读。 二次备课 教 学 后 文档
实用标准
记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16 课时 2013 年 月 日 课题 公孙丑章句上3.1 课型 国学课 三维目标: 1、能大概理解内容大意,识记重点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地诵读,并逐步达到熟读成诵的要求。 3、感悟孟子思想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提高文化知识修养; 教学重点:达到熟读成诵的要求 教学难点:积累经典文化知识,提高知识文化修养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诵读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孟子作为一个政治家审时度势的前瞻性,对于自己的政治抱负有一腔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对未来充满信心。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这位政治家的风采。 二、初读:出示章节内容 1、学生自读 2、同桌互读 3、老师范读 4、老师指名读 5、学生齐读 三、诵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流利通 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二次备课 文档
实用标准
畅。 要求:1、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章节大意。 四、理解重点章句 1、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翻译:肚子饥饿的人不苛择食物,口舌干燥的人不苛择饮料。 2、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翻译: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实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正好像被人倒挂着而给解救了一般。 五、学生谈体会,分享感悟。 六、反复诵读。 二次备课 文档
实用标准
教 学 后 记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17课时 2013 年 月 日
课题 三维目标: 1、能大概理解内容大意,识记重点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地诵读,并逐步达到熟读成诵的要求。 3、感悟孟子思想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提高文化知识修养; 教学重点:达到熟读成诵的要求 教学难点:积累经典文化知识,提高知识文化修养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孟子作为一个政治家审时度势的前瞻性,对于自己的政治抱负有一腔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对未来充满信心。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这位政治家的风采。 二、初读:出示章节内容 1、学生自读 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二次备课 公孙丑章句上 课型 国学课 文档
实用标准
2、同桌互读 3、老师范读 4、老师指名读 5、学生齐读 三、诵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流利通畅。 要求:1、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章节大意。 四、理解重点章句 探讨问题: 提问:我们每个人本来就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而且它就好像每个人都有四肢一样。那么,孟子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者说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引出这个中心的? 二次备课 文档
实用标准
明确:首先是运用了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惡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 第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 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正反对比,辩证有力 5、反复诵读重点句子五、学生谈体会,分享感悟。 六、反复诵读。 教 学 后 记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18课时 2013 年 月 日
课题 公孙丑章句上 课型 国学课 文档
实用标准
三维目标: 1、能大概理解内容大意,识记重点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地诵读,并逐步达到熟读成诵的要求。 3、感悟孟子思想智慧,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提高文化知识修养; 教学重点:达到熟读成诵的要求 教学难点:积累经典文化知识,提高知识文化修养 教学方法:讲授、引导、诵读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孟子作为一个政治家对于自己的政治抱负的热情,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这位政治家的风采。 二、初读:出示章节内容 1、学生自读 2、同桌互读 3、老师范读 4、老师指名读 5、学生齐读 三、诵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流利通畅。 要求:1、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章节大意。 四、理解重点章句 二、学习重点句1 学生学法:诵读、感悟 二次备课 文档
实用标准
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翻译:靠武力使人服从,不是真心服从,只是力量不足(反抗);靠道德使人服从,是心里高兴而真心服从,就像七十二弟子敬佩孔子那样。 二次备课 学习重点句2、3。4 2.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翻译:尊重有贤德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让他发挥所长,让那些 有才能的人常伴左右,那么天下有才能的人都愿意为这个朝代效力 了。 3.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翻译:用同情怜悯他人的心,实施同情怜悯他人的政策,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心里运转小物件一样容易。 5、反复诵读重点句子,学生谈体会,分享感悟。 六、反复诵读。 教 学 后 记 文档
实用标准
文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