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1.梭伦的演说词中提到:“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入绝境”,我们可以从中看出
①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 ② 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 ③ 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 ④ 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梭伦改革中打破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局面的关键性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 B.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C.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3.公元前594年开始的梭伦改革对雅典开辟了一条通向民主的道路,其积极影响不包括 A.发展工商业经济,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B.稳定平民阶层,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阶级基础 C.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得以根本解决,稳定了社会
D.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力,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起了楷模作用
4.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此规定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5.公元前340年秦国商人李三不可能遇到的经历是 .A.做生意时买卖公平,获得政府奖励白银十两 B.从齐国贩卖纺织品到秦,在秦国被课以重税 C.在市场上出售纺织品没有明码标价而被重罚 D.生意亏本致家境贫寒,家人被政府罚为奴婢
6.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
7.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大臣用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些史实反映的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C.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规律 D.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激烈 8. 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
9. 小李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小李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①均田制 ②迁都洛阳 ③整顿吏治 ④改穿汉服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0.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11.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
①恢复汉族礼仪制度 ②与汉族通婚 ③迁都洛阳 ④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
1
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13.宋仁宗时,枢密使田况对当时骑兵战斗力的描写:有的根本不能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不过五六斗,箭射出十几步就落在了地上。为改变这种状况,王安石采取的变法措施不包括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募役法
14.21世纪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多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这段材料说的是 A.农田水利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15.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句话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①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 ②改善了北宋的积贫局面
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连年有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6.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反映了 A.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
B.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统治 C.罗马教会在思想上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 D.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
17.“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材料集中体现了 A.天主教会政治势力强大 B.天主教会凭借权力搜刮钱财 C.天主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 D.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
18.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这个人是 A.马丁·路德 B.教皇 C.亨利八世 D.卡尔文
19.“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真正的独立需要有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穆罕默德·阿里创办的工业最为重要的是 A.民用工业 B.农副产品加工工业 C.军事工业 D.棉纺织业
20.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穆罕默德·阿里是19世纪的伟大统治者之一”,是“近代埃及的奠基者”。体现阿里改革的历史意义的主要有
①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②推进了近代化,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推动了历史进程 ③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④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21观察下图,图示中的①、②应分别填写的内容是
A.贵族、平民 B.平民、君主 C.贵族、奴隶 D.贵族、君主 22、右图是为纪念在塞浦路斯举行的国际会议而发行的梭伦纪念邮票,上面印有梭伦的名言“避免极端”(Nothing in excess)。梭伦改革的措施最能体现他这一主张的是
A.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B.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C.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D.禁止粮食出口并坚决抑制粮食涨价 23、“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
2
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其中,商鞅“诱”三晋之人的原因是
A.壮大秦国兵力 B. 增强经济实力 C. 减少改革阻力 D.削弱三晋民力
24、图2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措施实行的主要目的是 A.方便商业交换,鼓励商品贸易发展 B.方便百姓生活,有助手工生产发展 C.方便物品衡量,有利国家实物分配
图2:商鞅铜方升
D.方便政府税收,强调农业生产地位 25、“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由此可见,司马迁评价商鞅的标准是 A.人的品行和个人的好恶 B. 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C.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D. 是否得到人民的支持
26、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A.均田制 B.实行科举制 C.整顿吏治 D.汉化政策
27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
28、王安石变法中,意图“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的是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29、王安石在变法失败后叹日:“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 据此推断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B.宋神宗态度摇摆不定 C.改革急于求成 D.措施过于激进 30“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从材料来看,范仲淹对当时科举制的看法不包括 ...A.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B.应在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 C.其公平性已经受到普遍质疑 D.导致天下危困“乏人”局面
31、卡尔文认为,高尚的基督徒,既应当在各自的职业中尽力追求财富,也应当在使用财富时加以节制,不可过分地奢侈、享乐和浪费。其主张反映出
A.天主教会的自我反省 B.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奋斗精神 C.广大人民的生活艰辛 D.早期资产阶级遭受着残酷的剥削与压迫 32人们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两项是 A.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B.市易法、均输法 C.青苗法、免役法 D.保甲法、保马法
33.14—16世纪,欧洲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受到挑战,主要表现有( ) ①资产阶级开始兴起 ②新贵族产生
③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④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34在德意志民众心目中,他是一位敢于与上帝摔跤的信心伟人。由他发动的宗教改革运动构成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德意志现代化历程的开端。“他”主张
A.“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 B.“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C.“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 D.“赎罪券可以使人的原罪得到赦免” 35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背景包括( )
①多年战争带来的破坏 ②西方列强随时可能发动新的侵略 ③实行了义务兵役制度 ④中央集权急待加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中,宣布实行土地国有,他把一部分土地出租给农民,征收统一的土地税;把另一部分土地赐给部下、亲属和官吏,后者做法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
3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除割据势力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增加赋税收入
37.埃及一些历史学家称赞穆罕默德·阿里“把埃及从若干世纪的沉睡中唤醒。”阿里主动向西方学习,迈出了埃及近代化的第一步。在他创办的近代化企业中,受到政府重点扶持的是( ) A.硝石厂 B.印刷厂 C.长绒棉纺织厂 D.水利工程
38在穆罕默德·阿里的所有改革中,发展军事工业、组建新式军队又是阿里改革的重中之重,这是为了( )
A.武装军队,抵御外来侵略,巩固统治 B.加强中央集权,发展资本主义 C.给发展经济奠定基础 D.打击马木鲁克势力
39“过去,人们不要说跨进沙漠,即使离开开罗,也是危险的„„。如今即使穿过离尼罗河遥远的地区也会平安无事。”这则材料反映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镇压了马木鲁克 C.发展了经济生产 D.整顿了社会秩序 40下列有关阿里改革性质的叙述比较确切的是( ) ①纯封建性质的改革 ②近代色彩强烈的封建改革 ③典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④奴隶主贵族的争权夺利 ⑤不彻底的政治改革运动 A.①④ B.②⑤ C.③⑤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41.(22分)改革是破解社会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改革给社会带来深刻变化的同时,也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属于第三等级的克里埃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2分)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4分)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剥夺贵族特权上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3)根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2分)自孝文帝起,北魏皇帝的谥号为什么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4分)
材料三 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虽然说1914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所以剪辫子应该说是实现了。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还在用,双历并存。
——摘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
(4)根据材料三,从社会史观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三个实质性成果”的历史意义。(6分)
42(18分)材料 宋仁宗诏:“(西京)城内民八十以上,免其家徭役,赐茶人三斤,帛一匹。”“其父母年八十者,与免一丁,著为式。”(即“侍丁”制度);据《宋刑统》的规定,除了谋反、内乱等死罪之外,罪人若家有祖父母、父母年八十岁以上,且“户内无周亲年二十一以上、五十九以下者”,可以“申刑部具状上请听敕处分,若敕许充侍”(即“权留养亲”制度。)宋朝,宗族福利开始制度化,如范仲淹创设的范氏义庄。义庄就如一个公益基金,定期向族人或族中贫困、孤寒人口发放钱米。后宋朝士绅纷纷效仿,成立义庄赡养族人。南宋《新安志》载,新安“愚民嗜储积,至不欲多男,恐子益多,而赀分始少。苏公谪为令,与民相从为社,民甚乐之。”即民间结社互助养老。根据北宋末的一项立法:“居养鳏寡孤独之人,其老者并年满五十岁以上,许行收养,诸路依此。” 国家根据年龄不同确定了不同的养济标准;后因为国家财力等原因将进入福利院的年龄线提高到60岁以上。宋政府设立的福利院,包括京城的福田院、遍设于各州县的居养院、养济院,收养的对象包括“鳏寡孤独贫乏不得自存者”、“非鳏寡孤独而癃老废疾、委实贫乏不能自存者”。
——据吴钩《宋代养老制度对今天的启示》等 (1)据材料概括宋朝尊老养老的举措。(8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朝尊老养老的举措。(10分)
4
射洪中学高2014级高二下期第一学月考试
历史试题答案
ACCDA CDBAB ACDCB BBACC AABDA DBDBC BCACB CAADB
41.(22分)(1)政治权利: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2分) 途径:建立军功;努力耕织。(4分) (2)不同: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2分)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2分) (3)成功原因:孝文帝以坚强决心和意志推进改革,严厉打击守旧势力扰乱改革的行为。(2分)
谥号采用“孝”字:孝是儒家极力推崇的道德准则;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仿效汉族典章制度和生活习俗重新修订官制礼仪;改革后,北魏统治者已经习惯以儒家礼教为规范。(4分,两点即可)
(4)意义: 剪辫子:标志着清政府被推翻、反对满洲贵族的民族压迫的胜利,成为民族革命的象征;(2分)易帜:标志着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国进入民主共和的新时代,成为政治革命(或民主共和)的象征;(2分) 改历:标志着中国与世界接轨,成为中国融入世界,与世界同步发展的象征。(2分)
42(1)举措:建立养老法律保障制度。(2分)规定基本的养老范围,明确养老对象;对老年人进行物资资助和赋役减免等;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多层次综合养老系统(模式)。(6分)
(2)评价:这是儒学(理学)忠孝伦理思想的产物。有利于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利于形成敬老、养老的社会风尚;有利于稳定国家政局和社会秩序。(6分)但该制度具有较大随意性,并得不到相应的物质保障,老年人生活的好坏更多地与个体家庭的兴衰联系在一起。(4分)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