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中西方交际中的跨文化冲突

论中西方交际中的跨文化冲突

来源:尚车旅游网


论中西方交际中的跨文化冲突

摘 要:本文从不同的观点论述了中西方交际中跨文化冲突的普遍问题及一般策略。

关键词:中西方交际文化因素跨文化冲突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mmon problem and policy of cross-culture shock from the different view points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difference; culture factor

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但在交流中,往往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而导致这种结果的,正是文化差异。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中西方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却又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要了解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差异,就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又不致于造成误解,甚至伤害。只有这样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

一、交际中的跨文化冲突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面对的是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际双方各自的文化早已深深地沉淀于他们的心中,这些沉淀或内化的因素从交际者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模式、

信仰和性格等各方面反映出来,双方往往形成鲜明的对照。如中国人重“内”,西方人崇“外”。 中国人喜欢从动态中观察分析事物,西方人习惯从静态中观察分析事物。中国人善于把握整体,注重平衡,习惯从整体中看个体;西方人喜欢化整为零,注重分析,习惯从个体中看整体。再比如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倾向,英语人士的个人奋斗精神;中国多没有宗教信仰,而英语人士大多在一定程度上信教;中国人精于形象思维,而英语人长于抽象思维;中国人安于现状,而英语人士却喜欢冒险。这些人身手表现出来的文化因素往往是横在交际参与者之间一道无形的屏障,会产生“合不来”的感觉,有时会导致激烈冲突。

(一)隐私方面的冲突

同一般交际一样,交际规范与习俗始终伴随着跨文化交际,但不同的文化交际规范与习俗往往也大不一样。例如,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初次谈话禁忌词可归纳为: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不问收入、体重、年龄、信仰、婚姻状况及去哪儿、吃了吗等。如果对外国人的交际规范和习俗一无所知或知甚少,以为只用外语“能说会道”就可以进行成功的交际,那就错了,因为人们往往可以原谅对方语言错误,而难以原谅违反规范和习俗的行为。

(二)时间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

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而中国人在时间的使用上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三)饮食习俗方面的冲突

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请客时,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没什么吃的,请谅解”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

二、交际中跨文化翻译的冲突

怎样使对方了解你的意思,有时如何克服文化差异成了最大的问题。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在必要时淡化自己的文化(deculturation)。就是说在必要时避免使用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词语和表达法。在对方的语言文化中没有相同的事物和概念时,要进行解释。否则,达不到交流的目的。比如,在接见外宾时经常引经据典,而且大多数是中国历史、文学、特别是古诗中的典故,往往让口译者大费口舌才能解释清楚。不十分清楚的地方还可请交际者双方作些补充说明,以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下去。在跨文化的交际中遇到的文化有两类,一类作为大文化,另一类为小文化。大文化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建筑、哲学、科学技术成就等集中反映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小文化包括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社会组织相互关系等。翻译中的大文化就是文本整体所反映的或蕴涵的文化,这个文本植于某个民族、某个社会的整体文化之中。小文化就是蕴涵在语言各层面、词语

和表达法中的文化因素。如《红楼梦》这个文本植根于其中的特定的社会文化。文本文化和特定的社会文化就是《红楼梦》的大文化或宏观文化。再比如,《红楼梦》中第二十四回中“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是从一句成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套用过去的。米和粥是中国人的常用食品,西方人有米,但很少做粥。而英国人的porridge(粥)是用麦片和水、牛奶做的。米和粥对西方人来说是中国人的文化特征。这个句子英国人会翻译成”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no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用面粉和面包代替了米和粥,这个句子意义保留了,也传达了,但具有文化特征的意义的米和粥消失了。再如“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个成语,对西方的读者要用三两句说清楚是很难做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欧洲兴起了翻译学派(translation studies),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翻译中的文化问题上。提出了宏观文化和微观文化这两个概念。其中美国学派代表人物安德烈——勒菲佛尔(Andre Lefevere)所讲的宏观层次的文化就是文本文化及文本植根于其中的特地社会文化。微观文化就是包含在语言结构和词语中的文化因素。《红楼梦》文本整体反映的文化及植根于其中的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文化就是宏观文化,而红楼梦中所含的结构和词语思想意识、诗学、社会文化的制约是微观文化。

三、交际中跨文化冲突的特殊性

中西方文化在会话原则(conversational principles)和言语行为(speech acts)上表现出来差异性,不少实例说明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交际中使用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实施面子方略(face strategies)、和运用在称呼、拒绝、请求、恭维、道歉等方法时可能引起误解和产生困难。如在实施请求言语行为时,如果是上级对下级或长者对幼者,由于受“差序格局”的影响,中国人无须委婉;而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受“平等格局”的支配,往往使用委婉的方式。这两种不同的言语行为方式如果迁移跨文化交际,就可能造成误解,影响办事的效率。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

存在很大差别,当中外跨文化交际发生时,无论是目的语国、源语国和第三国都有出现的可能,所以跨文化交际者应该了解和注意。在源语国和其他背景下进行的跨文化交际虽有相同的一面,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正是有源语国文化大背景下的物理及社会文化因素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跨文化交际心理所决定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