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也。”师资决定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不均衡,关键的还是师资不均衡。眼下的择校风盛行,择校的目的是什么?实际上是择师。家长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选择好老师,家长甚至愿意倾其所有。
教师节前夕,习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观摩课堂教学,进行座谈交流,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节日敬礼和祝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习提出了好老师的四项标准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今年教师节前夕,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微积分课程负责人苏德矿获得浙大“心平奖”特等奖,奖金100万元。如此重奖,学生称为“矿爷“的苏教授该是一个符合标准的好老师。关于爱,习说,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可见,习关于教师仁爱之心的论述非常精辟到位。
不妨再来看看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是怎么看待仁爱之心的。孔子曾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更直接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瓦·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师爱的经验理论,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振奋教师之精神十分有其必要。他在平凡的教师和乡村中学校长的岗位上做出了出类拔萃的成就,被前苏联教育界推祟为“教育思想的泰斗”。他的成就取得,除了他的实践基础和教育信念之外,有一个最重要的主观原因,这就是对儿童深沉的爱。
作为教师不能没有爱,爱是一种由衷的热情,是一种自我牺牲,是一种依恋不舍的道德情感。有的老师忽略了做好老师的标准,缺少仁爱之心,金钱至上,对于送礼和不送礼以及送多送少的学生区别对待。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禁止在职教师有偿家教,可是有极少数老师就是冲着高额的补课费在补课,甚至为了利益最大化课堂少讲或不讲,课后狂补。在平时教学中对孩子缺乏耐心,似乎体罚和变相体罚才是教育的最佳法宝,殊不知,这些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很大的伤害,这种伤害的程度很深。
作为老师都应该力争做一个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好老师好比一扇窗,打开这扇窗,清风徐来,可以让学生通过这扇窗看到更多赏心悦目的好风景。
“仁爱”在词典中的意思是“宽人慈爱;爱护、同情的感情”。虽然只是短短的几个词,却包含了一个人心中最重要的良知。一个人只有心怀仁爱,周围的人才都会像你爱着他们一样爱你。
从古至今,“仁爱”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光辉传统,孔子也以“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古代,有着许多仁爱的典范,如子路背米,闵子骞以德报母,齐桓公礼待乡农,晏子巧谏景公爱民等;而如今,仁爱已经成了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核心。那么我们年轻一代,如何在现实中践行仁爱呢?
在我看来,仁爱,就要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
首先,仁爱,就要爱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是以“我”这个单位活在世上,有很多人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还有些人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仁爱自己,就是要以正确的眼光看待自己。
其次.仁爱就要爱他人。他人这个范围很大,可以是父母、家人、老师、同学、朋友,甚至是陌生人。
父母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至亲的人,他们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所以,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爱父母。爱父母,孝敬父母是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春秋时期,子路为了让父母吃到大米,寒风烈日也要跑到百里之外,背米回家给父母吃。汉朝人士黄香,夏天用扇子驱除蚊虫,赶走燥热,为了让父亲睡得舒服一些;冬天先钻进被窝温暖床铺,以免父亲着凉。百善孝为先,今天的我们更应该用自己的方式来孝顺父母,如在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帮父母泡茶,在学校认真学习不让父母操心等。
老师、同学、朋友都是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人,我们少不了他们的帮助。但同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我们也应给予我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生活的小事中,我们也应该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陌生人。在公车上,看见年迈的老人或孕妇没座位坐,希望你能主动让让座他们;在马路上,看见环保工人们在打扫,希望你不要将手中的纸屑随手扔在地上;在小道上,看见一个小朋友跌倒,希望你能将他扶起来!
除了爱自己,爱他人外,仁爱更呼唤一种关爱社会的大爱之美。我们若能给对我们生活的社会多一份关爱,必然形成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
爱自己——自尊自立;爱他人——心怀感恩;爱社会——胸存天下,让我们以仁爱为纽带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举世无双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孜孜不倦、呕心沥血,把一个腐朽的封建时代里人民的地位化为平等,同时,他也用《论语》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智慧推崇到了极至。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四教”中饱含了“仁”、“礼”的精髓,孔子一生都将“仁爱”、“亲仁”当作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群雄逐鹿、乱世纷纷,孔子的知音真是寥寥无几!“知音少,断弦有谁听”的处境并没有阻止圣人的步伐,他提出了“仁者爱仁”的重要思想,在那血雨腥风的战乱中,人们也因为孔夫子的崛起,树立起了向仁爱前进的风帆!
乱世中,也许积德很容易。有人会问:“现在的和平年代、太平盛世,什么是仁?”我的理解是,孔子思想中的“仁”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岁月的蹉跎而泯灭。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正如孔子所说,在和平年代里,处处都充满了仁爱:公交车上,一个让出的座位;捐款箱旁,一个空了的钱罐;医院病房里,一朵盛开的鲜花;马路两边,一个善意的搀扶……这些,不都是文明、仁爱的表现吗?
“不学礼,无以立”是论语的佳篇。“礼”从何来?从对别人的尊重、关心来。礼貌演变成了文明,文明演变成了博爱,博爱演变成了伟大的仁。仁,最终演变成了孔子思想的巅峰:勇敢、忠义、诚挚、信用等不朽的优秀品质。
每当我上公交车时、去看望病人时、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时,仁的概念都会敲响警钟:我是否给予别人帮助,我是否做到了少先队员应尽的职责?
仁爱,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希望仁爱成为人类的生命源泉,源远流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