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集锦

来源:尚车旅游网

  东城镇位于望城区北端,南邻铜官窑,北抵湘阴,西临湘水,全镇呈半丘陵区半垸区(苏蓼垸)分布,是八百里洞庭的边缘区,总面积56平方公里,距市区只有22公里,现辖7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5593户,总人口19624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1360元,有水田1490公顷,旱土260公顷,林地1551公顷,水面面积1733.33公顷。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紧紧围绕东城镇发展的长远目标,努力提升东城农业整体水平,致力于建设“高效、生态、服务性”的现代农业。2019年,全镇完成水稻种植面积近42019亩,优质稻34000亩,实现水产养殖4800亩。

  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农业规模化经营形势喜人。我镇农业规模化经营紧紧围绕政府工作思路中的“四基地”(精品粮油基地、名特水产基地、花卉苗木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突出高档优质稻、名特水产、休闲农业、蔬菜四大主导产业,着力推进百里水产走廊建设,致力于打造农业休闲品牌,通过大力实施办企业、建基地、树品牌、带农户的战略,引进了东城生态农业、高家庄特种水产养殖、绿辰科技及泽伟农家乐为典型的规模化经营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纷纷涌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9年底,共有家庭农场总数55个,其中50亩以下的只有一个,家庭农场经营耕地总面积1.3万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31%,全年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为1952万元,共吸纳劳动力总数206人。截止目前,我镇已有农业专业合作社24家,农业公司4家,带动农户2019余户。

  2.生态农业品牌不断彰显。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我镇注重农业品牌化经营,重点打造东城“花园式村庄、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了以“生态稻、生态油、生态椒”为特色的生态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培育出了享誉三湘的东城生态椒等省内知名品牌,走出了一条产品质量与品牌包装相结合的成功之路。做活“稻”字文章,着力建立苏蓼垸的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与金霞米业等粮食企业结盟,建立了自己的品牌,灯文大米进入省农博会。做活“山”字文章,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基地共建万亩油茶基地,并成功引进雪峰山油茶,雪峰山油茶嫁接新技术获林业部科技司认证。做活“水”字文章,突出特种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了黄龙河、夹河、铁炉湖等几个特色鲜明、品种多样、竞争力强的特种水产养殖基地,提高产品的质量。如今,东成生态、金丰科技、湘立农业、群英蔬菜、隆平粮社等一批代表性的生态休闲农业品牌成了东城现代农业的新亮点。

  3.科技支农成效显著。我镇通过积极开展科普示范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科技服务平台功能,配合区农业局、科技局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支农活动,让农民在助农专家和企业的指导下,发展特色种养殖业,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快车道。东城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镇农技站的帮助下,利用科技助农直通车专家讲座和“科技下乡、服务企业”活动,引进了“无公害早熟辣椒”栽培技术,并采用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有了较大提高。2019年,我镇早熟辣椒栽培达1000多亩,仅通过农户掌握早熟辣椒栽培一项技术,全年解决相关劳动力就业1000余人,栽培示范户每亩增收达4000元,户增收达2万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我镇农业的投入总量虽然有所增加,但由于镇域经济尚不发达、财力有限,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与农民对政府的期望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的还有一定差距。尤其在水利设施方面,东城粮渔主产区为湘江环绕,常年面临洪涝灾害,水利基础设施和物资技术储备的不完善,增大了扩大投入增加生产的风险,制约了现代规模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全镇路网建设还也欠完善,交通区位优势不明显,拉大了与主流消费人群的距离感,不利于现代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的推广与发展。

  2.农业产业化进程比较缓慢。从产业规模上看,全镇家庭农庄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统计情况显示,1000亩以上规模的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分别只有1家,500亩以下占绝大多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利益连接关系不够紧密,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从产业结构上看,农业规模化以从事种、养殖业等初级原料生产为主,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不具规模,全镇农业产业化整体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在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各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收入大多在10—50万元之间,整体效益不高。

  3.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一是组织程度高、生产规模大、产品质量好的骨干企业还为数不多,全镇1000亩以上的产业基地只有1个,除“雪峰山油茶”“东城生态椒”等少部分规模化农业企业(合作社)形成了品牌外,绝大部分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停留在本村本组的小打小闹阶段,知名度不高,辐射力不够;二是生产技术先进、转化力强、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全镇最大的隆平高科种粮专业合作社参与农户仅200户左右,还没有真正起到龙头带动作用。

  4.农民综合素质相对偏低,存在思维误区。东城属长沙市区近郊,全镇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在长沙市区经商打工,留守在家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对于发展规模化农业存在着劳力、管理及科技因素的制约,全镇农业生产者尤其是农业技术人才严重欠缺。加上受传统思维误区的影响,群众普遍存在重进场务工、轻在乡农耕的思想,个别农户甚至直接将土地抛荒,发展现代农业的社会氛围和思想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主要措施及建议意见

  1.建立现代农业管理服务机制。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首要地位,对各规模化经营家庭农庄和合作社在政策扶持、财政支持上予以倾斜,建立健全政府管理服务机制。一是改善行政管理职能,增强服务功能,加强行政公共服务,积极倡导“一线工作法”,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二是强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与服务,着力推动农产品的市场推广,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农产品物流配套系统。三是推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与服务,着力建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连、渠道广泛的信息网络体系,规范信息传递制度,确保有质量的信息能准确、快速传递,尽快在农业生产及流通中发挥作用。

  2.优化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重点建设好四个基地,即油茶基地、蔬菜基地、特种水产养殖基地、优质稻生产基地,重点推进“三品”的开发,一类是以鱼、蟹、虾等为主的特色产品,重点抓好苏蓼垸中各村发展此项产业,使高家庄等水产养殖基地的辐射作用不断加强,争取健康养殖达到5000亩以上。二类是以有机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绿色产品,把东城生态椒、东城红薯粉、浅池莲藕等品牌打出去,争创特色产品注册品牌3个以上,1个以上省级品牌。三是以优质稻米、良种油茶、有机蔬菜为主的高附加值产品,力争成为全省一个知名度较高的优质稻生产基地,创建一个规模较大的良种油茶种苗基地,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4000亩。

  3.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利用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平台,积极与湖南农大、中南林科大等高等院校开展对口技术合作,建立建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例如对东城生态椒除进行鲜椒出售、整椒包装外,同时制作辣椒红素、辣味素、辣子油、以及辣椒营养粉等深层次产品。重点扶持雪峰山油茶基地,加大油茶种苗研究、开发及生产力度,争取在三至五年内建成一个500亩左右的油茶种苗基地,一个10000亩的油茶种植基地,建设好一个油茶加工厂,形成毛油提炼、茶壳、茶粕综合利用的油茶深加工体系。

  4.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围绕我镇的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扶持和社会资金投入,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推动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技术上重点扶持、政策上重点倾斜、人才上重点照顾”等优惠措施,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相结合的经营模式,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降低农民农业生产风险,增加农业收入,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

  5.加快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充分利用我镇“山”、“水”资源优势,建设好苏蓼垸的“五纵十二横”水利景观建设,加大对黄龙河、铁炉湖、夹河的开发力度,逐步实施以“广种树、多栽花、不露黄”为主要内容的“百千万绿色愿景工程”(绿化百条乡村公路、千里河港堤岸、万户农家庭院),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精心打造省会长沙旅游度假的新亮点,将东城打造为“人在林中、房在绿中”的河东绿色明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