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精选朱自清《荷塘月色》优秀说课稿

精选朱自清《荷塘月色》优秀说课稿

来源:尚车旅游网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板书《荷塘月色》)。为了更好的体现我的教学设计,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目标、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走进自然"中的第二篇文章,第一篇是古文,这篇文章事实上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现代散文。因此,这篇文章的学习对培养学生散文鉴赏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中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并且在景物描写中,能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更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二、说目标、重点、难点

  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学生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兴趣和能力。

  (2)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心境和情绪,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自己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3)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阅读、领会鉴赏、合作探究,由浅入深,走入作品艺术境界。

  重点:

  1、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4—6段的赏析,感受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走进景中有情,物我交融的美好境界。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

  2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三、说教法、学法

  我将采用导入激趣——朗读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探究的教学模式组织课堂,让学生采用朗读法、勾画圈点法、合作研讨法等方法解读文本,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设想:从月色切入,按写了怎样的荷塘月色——怎样写荷塘的月色——月色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情感的答题思路解读文本

  一、导入激趣,明确目标(大约5分钟)

  由于本文主要写荷塘月色,所以我将从古代文学大家描写月色的诗词入手,导入新课。如李白《月下独酌》,诗人笔下的"月"是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月"是思念亲人的感情的载体。那么,让我们走进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看看这里的月色又承载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样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出问题,为学生确立了学习目标。

  二、朗读感知,勾画圈点(约8分钟)

  通过自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情基调,语言特点,勾画出作者写荷塘和月色的句子,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三、品读鉴赏,感受语言魅力(以4—6段为主品读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约20分钟)

  在上一环节学生已勾画出描写荷塘和月色的句子,这些句子主要集中在4—6段,以这些句子为主鉴赏语言技巧,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荷塘和月色的。

  可用诵读法和自主赏析法。先给学生两分钟左右的时间思考,然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勾画出的的句子或片段,并说出好在哪里。(引导学生从用词、修辞、写作手法等角度分析)

  学生应该能说出一些东西,比如"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等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句子的好处。

  叠词的运用,动静结合写荷塘、正侧面结合写月光等容易被学生忽略,还有把"缕缕清香"比做"渺茫的歌声",学生能看出是比喻,但发现不了它是一类特殊的比喻——通感,这些就需要老师适当点拨或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手法的好处。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作者的语言之美处,而且掌握一些鉴赏语言的方法。

  (板书手法:比喻、拟人、通感,动静结合,正侧结合)

  四、批文入情,鉴赏情感

  通过以下问题展开

  1、在上一环节我们已鉴赏了描写荷塘和月色的语言,那么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有什么特点?(宁静淡雅朦胧,学生应该能概括出来)

  2、然后,继续发问:为什么作者认为这样的"不能朗照"淡淡月光却是"恰到好处"在荷塘、月色浑然一体的美景中你看到作者"我"了吗?

  (这个问题难度大,采用讨论法。老师可提示学生结合前三段思考作者夜游荷塘的心情,在前三段中有这样的句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结合这些句子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明白:荷塘是宁静淡雅的,月光是清淡朦胧的,在这宁静脱俗的境界中作者也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获得了暂时的喜悦,不能朗照的月光正合了作者心中淡淡的喜悦之情,景中有情,物我交融)

  3、那么,作者是不是摆脱了郁闷?(学生从"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中应该能做出回答)

  (板书情感脉络:郁闷——淡淡的喜悦——郁闷)

  五、合作讨论,突破难点

  1、由眼前的荷塘作者又想到了江南的采莲旧俗,这一联想有何作用?

  这是个难点,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交流,不理想的话老师点拨引导,比如,提示学生作者在回忆中描述是一种怎样的生活?选材都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这一联想对表达作者情感有何作用?经过讨论提示,学生可以认识到这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并想以此超脱现实,摆脱不平静的心情,而终于不能够的郁闷。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2、作者为什么有这样摆脱不掉的忧愁?

  学生联系背景应有简单认识,这就够了,点到为止,老师不强化这一点,过多强化文章的政治色彩会削弱作品的文学魅力。

  六、小结全文,布置和作业(约3分钟)

  1、小结。综观全文,作者的思想画了一个圆,现实的苦闷——妄图超脱现实的挣扎——回归现实,思路清晰地展现了心理发展的历程。作者将内心的挣扎与自然景物的描写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

  2、、布置作业: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一个景物描写为主的片段。

  板书

  手法景物情感

  荷塘月色

  (宁静淡雅朦胧)

  郁闷

  喜悦

  郁闷

  拟人、通感比喻

  动静正侧结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