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前天上午,市委、市政府刚刚召开了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今天上午召开这次全市农业工作会议,下午还要召开全市水利工作会议。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大的工作部署基本上在这三个会议上敲定。大家要按照这三次会议的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着重研究安排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讲以下几个问题。
一、充分肯定去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成绩,坚定“”更好更快发展的信心
过去的一年,面对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自然灾害频发等多种因素影响,全市农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和有关涉农部门的同志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目标,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粮食总产水平和连年增产纪录实现了双突破。去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了104.5亿斤,实现了建国以来连续8年增产,近三年总产平均突破百亿斤。我市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这个成绩,是在去年春季持续低温、夏季持续降雨、秋冬持续干旱等异常气候严重影响下取得的,来之不易。特别可贵的是,全市各级农业部门不等不靠、积极作为,在行政推动和服务指导上用足力,在落实粮食增产和抗灾减灾措施上使足劲,确保了灾害之年夺丰收。特别是在小麦、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都及时提出了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组织广大技术人员靠在生产一线,进行面对面、手把手指导,为抗灾减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撑。
(二)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实现了双发展。去年以来,各级农业部门按照高端、高质、高效和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以及市政府《关于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示范园区的意见》,积极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大力推进园区建设。全市瓜菜种植面积达到327万亩,比上一年增加10万亩;新增果园面积2万亩,创建绿色和有机食品示范园区79处;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基地33.7万亩,“三品”基地面积已达507万亩,对发展现代农业起到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农产品质量实现了由无公害向绿色、有机食品为主的转变。同时,农村沼气建设和秸秆综合利用稳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实现了全覆盖,绿色控害技术广泛应用,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快速发展,农业生态建设和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发展实现了良性互动。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出口实现了双跨越。去年以来,我们克服了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壁垒以及国内生产成本上涨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出口的历史性跨越。全市新增1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7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75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0家和77家,新增数量和总量均居全省第一位。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了433家。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156家,上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家。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进一步增强了产业聚集带动能力。在去年的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工作座谈会上,我市作为地级市代表作了典型发言。组织企业参加了深圳农交会、滨州黄三角农洽会、全国农交会、农交会等一系列重大展示展销活动,有效扩大了国内外市场份额,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90亿元;农产品出口额1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3%。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业产出效益实现了双提高。通过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加快农业标准化、园区化基地建设,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加快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步伐,加大品牌培育力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市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模式在全国进行推广,特别是我市首创的农药登记备案管理制度,为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了制度保障,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全国、全省农药管理现场会议在我市召开。在国家和省组织的历次蔬菜质量检测中,我市农产品平均合格率均名列前茅。受农产品质量提高和价格上涨拉动,去年我市粮食作物亩均收益小幅增长,棉花、油料、果品、蔬菜效益大幅提高,特别是蔬菜、水果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拉动力量。
(五)农业科技和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实现了双推进。各县市区按照市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基层农技活力大大增强。重点组织实施了良种推广补贴、高产示范创建、标准良田建设、果菜产业振兴等重大项目,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与产业的紧密结合。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一系列培训活动,共培训农民18.67万人,为全面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断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股权化改革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创新等三大改革试点成效显著。全市已有90个村完成了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组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93家,5524个村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流转面积达到了118.5万亩,比上年增长33%。按照“户必入社、业必归会”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了4668家,比上年增加1765家,增长60.8%。深入开展专业社联合社组建试点,联合社总数达到了9家。一系列改革创新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年底,市农业局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新的培训工程,把农民中的优秀分子都集中到市里来,培训了2700多人次,这一批优秀农民回去后,又成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强大生力军。
去年的整个农业农村工作,应该说,在已有的基础上又向前跨进了一步,一些新型农业农村经济业态已初步显现。特别是去年粮食生产继续维持了增长势头,实属不易。所以,面对今年的旱情,农民的心态都很稳定,原因是家中有粮。前几天我到高密做了些调查,农民户均存粮达到了1700公斤,这是一个很大的保障。也就是说,即便今年颗粒不收,高密的农民也不会存在吃饭问题。就我市来讲,农民有粮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如果农民没有粮食,一旦再遇上今年这种特殊的气候年份,不光农民坐不住,各地政府也坐不住。如果粮食短缺,不光我们以粮食加工为原料的产业链难以保证,由此带来的物价上涨,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粮食安全始终是战略性问题,今年上上下下都高度重视抗旱工作,主要是担心粮食减产。截至目前,今年中央和省两级财政已经为我市下拨了近1亿元的抗旱资金。其他各部委也加大了抗旱投入力度,像国土资源部在要打200眼井,而且都不是在地质条件很好的地方,大部分集中在山区,一眼井需花费20-30万元。加上这些投入,中央、省对的抗旱投入已经超过了1亿元。去冬以来虽然出现了持续旱情,但实际上并没有形成太大的灾害。我市的小麦主产区大都在井灌区和河灌区,都是水浇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只有100万亩左右的山岭薄地基本上靠天吃饭,但是这场雨雪后,旱情得到了很大缓解。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坐下来研究今年的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要不然,大家还在一线抗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