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屐的造句有:大古道巷旧时最多的店铺是木屐、油鞋、古玩、字画店。至于日本男女穿的“木屐”,也是中国传入,在庄子书中称为“木履”,有古图为证。
木屐的造句有:人要学会自律,轻松脱去脚上的“木屐”,也就是抛弃心中的奢欲和贪念,远离诱饵,这才是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光明坦荡的人生之路。那是个十来岁的瘦骨伶仃的小孩,却长得眉清目秀。特别是那双长得比常人都大的眼睛,闪动着聪慧的光芒。他拖着木屐,一件破旧的绿军服垂到膝前。 注音是:ㄇㄨˋㄐ一。 拼音是:mù jī。 词性是:名词。 结构是:木(独体结构)屐(半包围结构)。
木屐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木屐mùjī。(1)亦称“呱哒板儿”。木底鞋。
二、引证解释
⒈木底鞋。或有齿,或无齿。引《后汉书·五行志一》:“延熹中,京都长者,皆著木屐。”《晋书·宣帝纪》:“关中多蒺藜,帝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前蜀贯休《思匡山贾匡》诗:“石膏黏木屐,崖粟落冰池。”元宋无《咏石得天字》:“磴危欺木屐,磯滑怯苔氊。”《红楼梦》第四五回:“黛玉道:‘跌了灯值钱呢,是跌了人值钱?你又穿不惯木屐子。’”冰心《寄小读者》十八:“甲板上独坐,无头绪的想起昨天车站上的繁杂的木屐声。”
三、国语词典
以木材做底的拖板鞋。词语翻译英语woodenclogs德语Pantoffel(S)法语sabotsdebois
四、网络解释
木屐木屐,简称屐,是一种两齿木底鞋,走起来路来吱吱作响,适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若鞋面为帛制成,则称为帛屐。牛皮制作则称作牛皮屐。木制底下是四个铁钉,耐磨、防滑。木屐是由中国人发明的,是隋唐以前,特别是汉朝时期的常见服饰。其名来自中古音“屐屉”,常称作木屐,使用于室外。后传入日本,在日本流行至今。木屐在中国,是汉服足衣的一种,是最古老的足衣。尧舜禹以后始服木屐。晋朝时,木屐有男方女圆的区别。汉晋隋唐时期的,木屐尤其普遍。在汉代,女性出嫁的时候会穿上彩色系带的木屐。南朝梁的贵族也常着高齿屐。南朝宋之时,贵族为了节俭也着木屐。杜牧诗云:“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由木板与木屐带结合而成,木板的底面有两条突起的“齿”,目的是为了雨天便于泥上行走。屐是木履之下有齿者,又称木屐。江南以桐木为底,用蒲为鞋,麻穿其鼻。除了两齿木屐以外,古代行军打仗时也会使用平底木屐,以防止脚部被带刺杂草划伤。不仅仅军人如此,平民也往往在路上穿着木屐,防止脚被带刺植物划伤。”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因此日本称谢公屐为“山屐”。八月十五夜诗(大江匡房):“山屐田衣三五夜。短低帽放游天。”《宇治拾遗物语・一四・三》:“开レ门て相迎たれば、泥が深きと见へて山屐の歯には、泥が事外ついたぞ”。《中华若木诗抄・下》:“下踏の歯の谁ころや桥の霜”。
关于木屐的诗词
关于木屐的诗句
关于木屐的单词
关于木屐的成语
墓木已拱 裙屐少年 草木俱朽 草木皆兵 登木求鱼 水木清华 木头木脑 削木为吏
关于木屐的词语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