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的法律规定及办理流程。不得办理取保候审的情况包括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嫌疑人、累犯、犯罪集团的主犯、以自伤、自残逃避侦查的嫌疑人,以及危害国家安全、暴力犯罪等严重犯罪的嫌疑人。申请取保候审需以书面形式提出,公安、检察院、法院应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决定。取保候审的执行由公安机关负责,期间需遵守相关规定,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在城市。检察机关不予取保候审,以防不良影响和弃保潜逃。
法律分析
一、不得办理取保候审的法律规定有什么
不得办理取保候审的规定是:
1、对于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嫌疑人,以及其他犯罪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的犯罪嫌疑人。
2、对于累犯、犯罪集团的主犯,不得取保候审。
3、以自伤、自残方法逃避侦查的犯罪嫌疑人。
4、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暴力犯罪,以及其他严重犯罪的犯罪嫌疑人。
以上四种嫌疑人不得取保候审
二、申请取保候审怎么办理
1、取保候审的申请。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其聘请的律师可以为其申请取保候审。申请取保候审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2、取保候审的决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接到取保候审的申请书后,应当在规定期限之内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复。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的,应当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检察院检察长或者人民法院院长批准,并签发《取保候审决定书》和《执行取保候审通知书》,并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对不符合取保候审法定条件的,不同意取保候审。不同意取保候审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不同意的理由。除此之外,司法机关根据案情的需要,可以自行决定取保候审。
3、取保候审的执行。取保候审的执行机关为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在执行时,应当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宣读《取保候审决定书》,并令其签名或盖章,告知其在取保候审期间应当遵守的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没有违反规定的,取保候审期间届满以后,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应将保证金退还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告知保证人解除担保。取保候审期间,是要遵守规定的。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正当理由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有正当理由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的,应当经执行机关批准。取保候审的执行地一般是嫌疑人的居住地。因此当地的派出所会对嫌疑人的取保候审进行执行,在县级以上公安机关下达通知书之后,派出所就会要求嫌疑人的近亲属及时的缴纳保证金,并且对嫌疑人进行监督。
上述的四种犯罪嫌疑人,检察机关不予取保候审。因为这些人取保候审之后可能会对所在的社区或者街道造成不良的影响。取保候审的人在被释放之后也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在城市,否则视为弃保潜逃。
结语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累犯、犯罪集团的主犯、以自伤、自残方式逃避侦查、危害国家安全、暴力犯罪等犯罪嫌疑人不得办理取保候审。对于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会在规定期限内作出是否同意取保候审的决定,并执行相应的程序。取保候审期间,被释放的人须遵守法律法规,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在城市,否则将被视为弃保潜逃。这些措施旨在维护社会安全和公共利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五章 对重新犯罪的预防 第五十二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于无固定住所、无法提供保证人的未成年人适用取保候审的,应当指定合适成年人作为保证人,必要时可以安排取保候审的未成年人接受社会观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六十八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