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于胡底,这个词语源自《诗经·小雅·小旻》,原句为“我视谋犹,伊于胡底?”它是一种感叹句式,用来表达对某种不好的现象或结果的担忧和不满。其中,“伊”是句首助词,“于”表示到,“胡”意为“何,哪”,“底”指尽头。整句的意思是,这种谋划和考虑会发展到什么地步?用来形容一种令人担忧的发展趋势或结果。
这个词语常用于描述一个过程或状况的不可预知性,尤其是在面对一些负面结果时。例如,当人们看到某种不好的情况正在发展,但不知道它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就会使用“伊于胡底”来表达这种担忧。它和“不堪设想”意思相近,都表示对事物发展的负面结果的担忧。
从语法上看,“伊于胡底”属于偏正式结构,作为谓语使用。它多用于正式的书面语或书面语体中,以表达对某种状况或发展趋势的深刻忧虑。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也传递了说话者对某种情况的深刻关注。
伊于胡底这一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反映了汉语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种感叹句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和时代的变迁,是语言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