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样地调查内容与方法涉及植被调查和地境结构调查两大方面。
**植被调查**
植被调查应用了植物生态学中的样地调查方法,重点关注不同生活型植物物种及其生长状况,旨在揭示地境层片与生活型的对应关系,以及各层片的水肥条件与植物生长(尤其是农作物)的关系。在大峪沟黄土丘陵区的旱地,正值多种农作物如棉花、芝麻、高粱、玉米、红薯、豆类等的生长季节。常见的乔木包括泡桐、构树、酸枣、柿和野桑等;灌木有黄荆、悬勾子、胡枝子等;草本植物主要是田间杂草,如铁苋菜、田旋花、狗尾草及菊科植物。作物大多以条播方式种植,长势良好。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混合分布,乔木间距不固定,人工林带较少见。农田边缘和梯田坡壁上的灌木和草本植物茂盛,呈现林冠层次。人工复垦土地上的植被以人工林为主,多为杨树,偶尔可见泡桐,林下杂草丛生,优势种为小白酒草和葎草。零星林窗中有人工种植的瓜类和豆类,生长状况一般。相关调查数据详见表5.2至表5.5。
**地境结构调查**
地境结构调查主要通过在样地中央开挖样坑来完成。样坑深度根据地境界定标准,通常在1.1至1.2米,大小为1米×1.8米,呈矩形。坑壁直立的一面作为主调查面,距离乔木或灌木基部约1米,以避免对根群的过大损伤。样坑开挖整形后,在主调查剖面上进行如下工作:
1. 鉴定和分层土层岩性;
2. 测量土温,去除表土以避免气温干扰,从上至下每10厘米读取一个土温值;
3. 同时测定含水量;
4. 使用尼龙网(每个网眼10厘米×10厘米)进行根的分布调查统计;
5. 从上至下每10厘米取1000克土样,用于室内测定肥分和土壤酶等物理化学指标。
根的调查是细致的工作,要求统一视觉效果,确保统计结果的合理性。调查应按照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顺序进行,粗根(直径大于1厘米)、中根(直径1至0.2厘米)和细根(直径小于或等于0.2厘米)分别记录。死根不纳入统计。统计工作应在现场完成,并绘制频率图和全剖面的累积频率图。相关统计图见图5.2至图5.5。